「緬甸出生、台灣長大」,常被錯認孤軍的那群人:緬甸華裔在台灣(上)
作者:楊智強
2025年3月底,緬甸發生規模7.7的地震,被稱為「瓦城」的曼德勒(Mandalay)災情慘重。曼德勒就是緬甸華人(簡稱緬華)在緬甸中部主要的居住城市之一。原籍緬甸的導演趙德胤在地震發生後,與數十位在台緬華召開記者會,聲淚俱下呼籲台灣社會伸出援手,幫助這個天災人禍接踵而來的國度。
在台灣,除了趙德胤之外,HTC前執行長周永明、歌手高明駿以及知名法師釋昭慧都是從緬甸來的緬華。總數約十多萬的緬甸華人族群如何來到台灣?來到這裡後,他們的心路歷程又是如何呢?

72歲,戴著金絲眼鏡、說話時笑容滿面的「中和華新街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標材在俗稱緬甸街的華新街上走動時,不時有店家用緬語跟他話家常。張標材與他的家人在1972年從曼德勒來到台灣,這段遷移的過程有如緬甸菜特有酸辣的滋味,伴著他一路來台。
張標材回憶,60年代末期,緬甸各地排華情緒強烈,再加上緬甸軍政府硬推的經濟國有化,沒收了大量緬華的產業,讓緬華社群感到當時的緬甸,並不歡迎他們。「以前在緬甸家裡不能講緬甸話,會被父親打,」張標材的父親諄諄囑咐他記得「中國人」的身份,因此全家決定搬到當時被認為是「自由中國」的台灣。
▌緬甸政治動盪推力、僑委會華僑政策吸力
緬甸的排華情緒與金融動盪等因素,對緬華產生了一股堆力;而冷戰時期的台灣政府透過僑委會的政策,積極吸引僑民來台歸化,則對緬華產生了一股拉力。一推、一拉之間,緬甸華僑開始將台灣視為發展新生活的目的地之一。導演趙德胤的電影《再見瓦城》,就是以緬華來台的故事作為背景。
早期台灣的華僑歸化政策寬鬆,緬華家庭只要有一位年輕成員先來台灣讀書,待上數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即可歸化獲得國籍。獲得國籍的家庭成員再以依親方式,依序將在緬甸的親戚接來台灣。
張標材回憶,當時在華新街附近的華夏工專旁,三三兩兩坐落著幾間賣緬甸魚湯麵的店鋪,就是現在緬甸街的雛形。
數十年過去,一個牽一個、一家拉一家,數萬緬甸華人來到緬甸街落地,生了根......
全文閱讀:
「緬甸出生、台灣長大」,常被錯認孤軍的那群人:緬甸華裔在台灣(上)
🔔關注轉角國際,認識國際新聞🔔
更多精采好文:轉角國際官方網頁
週更深度 Podcast:重磅廣播
日更新聞 Podcast:轉角Daily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