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時的偷想,如今的提醒|極權輸出的路徑圖

野渡無人舟自橫
·
(修改过)
·
IPFS
·
高二時我就想過一句話:極權不是靠坦克碾壓,而是要讓世界慢慢習慣它的規則。今天看來,這正是中國的邏輯——輸出的不是文化,而是暴力思維。當資本主義陷入縫縫補補的迷茫期,弱勢群體最先承受代價,民主自由也會名存實亡。現實或許一次次擊敗理想,但世界仍需要夢想家,否則文明就會在習慣不公中腐爛。

寫出來是為了提醒各位。


高二時我心裡冒過一句話:極權的目的,不是用坦克碾壓,而是讓世界慢慢習慣它的規則

多年後回望,這句話並不離譜。

中國邏輯:不是正面衝撞,而是「挖牆腳」

  • 白人主流敘事:以「民主/人權/自由」做品牌,維持秩序的話語權。

  • 中國策略:不去正面砸招牌,而是滲入底層結構:

    • 拉攏被忽視的群體(少數族裔、第三世界);

    • 利用殖民史與雙標把矛盾放大;

    • 提供經濟「替代方案」(基建、資金、學生、投資)。

  • 效果:一開始像商業合作,久而久之,規則與價值被改寫——不公與恐懼變成日常。

資本主義的迷茫期:誰來填補空白?

當資本主義陷入「只會縫合」的階段,制度守住殼、補不上魂,就會出現權力真空。這時最快上桌的,往往不是理想,而是可部署的替代秩序。中國大概率的「計畫 B」可能包括:

  1. 規則改寫:以供應鏈安全、內容合規之名,推動跨境審查協定與行業標準換軌。

  2. 數位治理輸出:實名制、城市監控、社會信用的「城市方案包」,打包輸出。

  3. 經貿走廊:關鍵礦產與港口長約、在地結算,形成「資源—工業」鎖鏈。

  4. 金融去美元化:擴大本幣清算圈與跨境支付基建,降低對西方金融制裁的敏感度。

  5. 認知與輿論:內容補貼、學術資助、平台股權與 KOL 網絡,重寫「正常感」。

  6. 法外治理:引渡條款、境外執法與數位跨境壓制,讓恐懼跨越邊界。

受影響最大的,會是弱勢群體——不管身在何處,都先承擔規則換軌的成本;移民並非免疫,只是延遲暴露。

會不會「名存實亡」?——現實與理想的拉扯

  • 現實(權力/暴力/利益)常在短期取勝;

  • 理想(民主/自由/公平)在長期提供韌性,但需要可落地的制度設計,而不是空喊口號。

    在迷茫期,如果自由陣營拿不出替代方案,殼會在、魂會散——這就是「名存實亡」。


西方會有「計畫 C」嗎?

會,但速度常被內部撕裂拖慢。可預見的反制包括:

  • 供應鏈民主化、關鍵基礎設施國安審查;

  • 反外國影響透明法、境外資金披露;

  • 數位權利與 AI 治理紅線(隱私、實名化邊界、審查問責)。

    關鍵在執行力與跨國協同,窗口期短

三個可觀測的早期信號

  • 規則信號:跨境平台開始默默套用境外審查與黑名單;行業標準換成「合規包」。

  • 金融信號:本幣清算圈擴大、關鍵商品以非美元計價、金融基建「去西方化」。

  • 治理信號:城市招標偏好「整體解決方案」(監控+數據中台+信用評分)。

最低防線(防禦型理想)


與其空談「樂觀」,不如守三道硬線:

  1. 透明與可審計(資金、算法、政策流程可追索);

  2. 司法可訴與庇護通道(個人可以挑戰權力,跨境時仍有保護);

  3. 數據主權與端到端加密(把可被濫用的槓桿先拔掉)。

    這些是讓理想可存活的縫隙


一句話摘要


極權不急著征服你,它只需要世界在迷茫期習慣它的規則。能否守住文明,不靠口號,靠的是在縫隙裡把最低防線做實


— 高二時的偷想,如今的提醒。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