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aryVentur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必讀|馬爾克斯的《等到八月》

MaryVentura
·
·
【多圖】這本書不必讀,卻可以到這裡來看看馬爾克斯的手跡。

死去的名作家總是會有(至少)一部生前還沒有出版,甚至沒有寫完的作品,在死後被出版社出版,往往冠著響當當的作家名號(諾獎獲得者名號),帶著「遺作」(或者「未盡之作」)的迷霧,來吸引讀者的注意。

本著「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思維方式(咱且不說這個說法我覺得並不能適用在每一個人身上。惡人怎麼辦?😂),很多讀者會選擇看看「遺作」或者「未盡之作」裡面是不是能讀出「猛料」,至少「作者真的是個花花公子」的蛛絲馬跡🤔;還有一種讀者是從未讀過這個大名鼎鼎的作家,剛好有遺作出版,不然就先從遺作試試看吧。我這個讀者,既是前者,也是後者。

這次被坑的是大作家馬爾克斯的「遺作」——《Until August》(《等到八月》)。

首先,買的是企鵝出版社的老人閱讀版本😂,書的字叫一個大⋯⋯我還沒有那麼老吧。這樣的大字版本不僅讓閱讀體驗一下下降,也讓讀者覺得這薄薄一本,還這麼大字,故事究竟有多短呢?!「遺作」二字的噱頭下,怕是寫在餐巾紙上的幾行字吧!

倒是比較喜歡馬爾克斯這張作者照片。

說回到手跡上面來。其實有不少的書籍都是研究著名的音樂家、詩人、小說家、學者的手跡的。向來這個話題對於中文讀者應該並不陌生,畢竟我們對於怎樣書寫和手寫體的美觀是從小開始訓練的。寫字甚至書法是每一個中文閱讀和書寫者知識和底蘊的象徵。

我常常記得小時候上學,無論是怎樣密封的卷子,只要是平日裡熟悉的同學和朋友,誰的字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樣的「超能力」持續了不下十幾年,也就是大學畢業了,打字比較多的時候才慢慢「荒廢」。

於是,誰的字跡顯得跟他/她內向的性格相符;誰的字跡飛揚跋扈,和平日裡誇張的笑聲相得益彰;誰的字扭捏作態;誰的字橫平豎直;誰的字圓圓的,全都像是有趣的小謎題和小故事,承載了青春期的小意趣。

下面這些馬爾克斯的手跡,說實在的,我並不喜歡。總覺得跟很多作家潦草的感覺很像,也沒有耐心的感覺。可能是我想太多,且並沒有真正讀過馬老的其他作品所做的猜想,並沒有根據;更有可能是受了這個無聊故事的影響⋯⋯

另外說到對於這個故事為什麼我喜歡不上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書封背後作者照片旁邊的故事梗概幾乎就已經把故事的全貌說明白了,整個故事讀完,我似乎也不明就裡,既沒有深度,也沒有廣度:似乎在講一個女人對於母親的死亡的點滴思考,又莫名地跟小島聯繫著,可究竟女人的內心或者感受方面呢,馬爾克斯的刻畫有接近沒有⋯⋯

如今8月剛剛開始,但切記,不用「等到八月」😂。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