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響後的寂靜——〈後人類的美麗與哀愁〉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我們渴望得到美麗的結局,害怕哀愁,踏入科技時代,好好活在當下卻試圖預測日後的進程,希望由此得到最好的結局。然結局萬千,每一個未來我們都無法切實觀察,只能猜測,根本不能百分百如願得到計劃的結局。事情發展之前,我們永遠不知將來會變好還是變壞,人卻會為此糾結煩心,作繭自縛,困在路口不知去留,越陷越深,我想這是詞人希望我們可以反思,學會選擇,然後堅定內心。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姚慶萬

最後,還是退後,因為作曲人林家謙Demo的一句,Gin Lee(李幸倪)邀請周耀輝填出〈後人類的美麗與哀愁〉,如她接受訪問提到,希望用這首歌,煉取出療癒方案來填補心靈缺失的一角。

後人類主義作為一種對人文主義的反思,植根於人文主義中, 許多時提到的後人類都與科技掛鉤。超實體的時代,技術、科技與人不再有明顯的界限,甚至延伸到人性的演化與界定也需要從新思考。而周耀輝在歌詞中雖有用到預算、預測的字眼呼應後人類主義和科技,但歌詞顯然並非要探討後人類與人文主義之間的衝突,反而是借由「後」一字,來處理人內心的交叉與困境。人類如何選擇,如何學會處理內心的去與留,方可讓自己精神進化,成為另一種非與科技融合的後人類。

按著預算中的節奏
可去到日後
對著異世中的戰鬥
不止不休

然後時候就到要學盡快放手
還是想得到最好請記住能夠
撐下去 就有

人一直追求美麗的事物,歌詞的「預算」「節奏」「異世」都有濃厚的現代科技風格,用以連結「後人類」,人「預算」自己未來,經濟、能源、政治、甚至命運,統統都希望通過推算得到最優選擇,為著自己需要的、人類無休止貪婪前進,故此周耀輝在下一段以「放手」作為反思,仿佛提示人類該棄其餘魚,節慾知足,不能得寸進尺。但下句「還是」一詞則將上一句的盡快放手放在對立面,切入歌詞主題,討論人的去留,人的抉擇以及打破欲念衍生的精神困頓,成為不同於傳統概念的後人類。

最後最後 最後最後
還是 退後退後
這是美麗與哀愁
而全是去留
未準備好已站於路口

撐得到最後最後 最後最後
還是 退後退後 才得自由
就怪我太多溫柔
太多的承受但願放棄

還是別放棄 就有

頭兩節副歌周耀輝寫出人面對抉擇的兩難,我們得到渴望的美麗,同時承受不少磨難。我們不能只渴望得到美好的事物,美麗和哀愁或許是共生。當選擇前進,得到的會是如意還是不如意。美麗與哀愁是川端康成筆下重要的概念,而歌詞精神的糾結和川端康成筆下主角重合。《雪國》的島村覺得一切徒勞,而當他前往雪國幽會,面對葉子,駒子的美麗,他必須投身「寂靜,虛幻,潔白被虛無的黑暗吞噬」的哀愁當中。葉子與駒子同樣是美麗與悲哀的共同體,「把島村從老遠的地方吸引了來的這個女人,卻有著深深的哀情」,兩位女主角是美的宿主,卻又在生命屢現哀愁。「全是去留」的「全」亦可指涉美麗與哀愁,任憑如何選擇,最終都不能落下任何一個。

「才得自由」是歌詞的重點,「才」字意味尋找方法得到自由,此處的自由筆者認為不是歌詞一直提到的「美麗」,而是詞人希望我們跨過美麗和哀愁的困局後獲得的真諦。故而下一句才接上「就怪我」,怪我希望擁有美好之物,同時逃避承受痛苦,徘徊放棄與堅持之間拉扯,很多時候尚未計算自己得到多少,已然要下定抉擇,如《雪國》第一句「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眼前是滿天星斗閃閃競耀,我們卻在路口徘徊躊躇。


而全是去留
能如何在過後過後別回首
⋯⋯
而人類強求
活在今日總要預測以後
⋯⋯

總是想到瘋了也不休

到最後兩節副歌,承接第二段主歌延伸的回首與悔疚,人會後悔,是我們意識到世界存在無限可能。我們常會事後建構一種「本來可以這樣,本來可以那樣」的假設,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把真實結果和一個可能發生的且比真實結果更好的假設結果作比較,這種比較帶來了一種失落感,繼而誕生出不安和後悔的情緒。而副歌強調便是人應當學會能如何在過後別回首後悔,或者留戀當初放棄的若干選擇。

我們渴望得到美麗的結局,害怕哀愁,踏入科技時代,好好活在當下卻試圖預測日後的進程,希望由此得到最好的結局。然結局萬千,每一個未來我們都無法切實觀察,只能猜測,根本不能百分百如願得到計劃的結局。事情發展之前,我們永遠不知將來會變好還是變壞,人卻會為此糾結煩心,作繭自縛,困在路口不知去留,越陷越深,我想這是詞人希望我們可以反思,學會選擇,然後堅定內心。

爾後的不休呼應第一節主歌的不止不休,甚至在這段副歌強調人類對於生活和將來執著,執著選擇拿株最好的麥穗,變得瘋癲也不停止。不悲過去事,未來勿憧憬,持身現在,我們需要思考不是那個選擇對自己未來更好,而是決定自己要什麼,該感受當下擁有,還未知的前景踏出,尋找更多溫柔與成就,然而無論進退,心靈自當壯大,而非立於原地不進不退。

什麼最後最後 退後退後太多溫柔
太多的成就未得到過
還是得到過 就夠

茫茫的 一生多長久
用半生追問 能否

花上自己大半輩子無休止的追求所想,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周耀輝在歌詞最後留下空白,能否,應該追求嗎?能夠最求到嗎?還是該退?當我們詢問內心該退還是進,彷如敲響內心的鐘,鐘聲餘韻後的寂靜,便是歌詞留下的開放思考,一如MV,究竟按下按鈕後遇到是重生還是凋零,無從可知,但越過自己的心靈的困境,人才可突破精神的桎梏。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笑吧!柴郡貓——沿著《不合時宜的群像:書寫理論的獨行者》

《讀者文摘》繁中版宣布停刊 難抵數位洪流 結束60年出版歷程

攝影就是光線的化石——訪《中平卓馬 森山大道︰日本攝影家的故事》作者黃勤帶

鐘響後的寂靜——〈後人類的美麗與哀愁〉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我們渴望得到美麗的結局,害怕哀愁,踏入科技時代,好好活在當下卻試圖預測日後的進程,希望由此得到最好的結局。然結局萬千,每一個未來我們都無法切實觀察,只能猜測,根本不能百分百如願得到計劃的結局。事情發展之前,我們永遠不知將來會變好還是變壞,人卻會為此糾結煩心,作繭自縛,困在路口不知去留,越陷越深,我想這是詞人希望我們可以反思,學會選擇,然後堅定內心。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姚慶萬

最後,還是退後,因為作曲人林家謙Demo的一句,Gin Lee(李幸倪)邀請周耀輝填出〈後人類的美麗與哀愁〉,如她接受訪問提到,希望用這首歌,煉取出療癒方案來填補心靈缺失的一角。

後人類主義作為一種對人文主義的反思,植根於人文主義中, 許多時提到的後人類都與科技掛鉤。超實體的時代,技術、科技與人不再有明顯的界限,甚至延伸到人性的演化與界定也需要從新思考。而周耀輝在歌詞中雖有用到預算、預測的字眼呼應後人類主義和科技,但歌詞顯然並非要探討後人類與人文主義之間的衝突,反而是借由「後」一字,來處理人內心的交叉與困境。人類如何選擇,如何學會處理內心的去與留,方可讓自己精神進化,成為另一種非與科技融合的後人類。

按著預算中的節奏
可去到日後
對著異世中的戰鬥
不止不休

然後時候就到要學盡快放手
還是想得到最好請記住能夠
撐下去 就有

人一直追求美麗的事物,歌詞的「預算」「節奏」「異世」都有濃厚的現代科技風格,用以連結「後人類」,人「預算」自己未來,經濟、能源、政治、甚至命運,統統都希望通過推算得到最優選擇,為著自己需要的、人類無休止貪婪前進,故此周耀輝在下一段以「放手」作為反思,仿佛提示人類該棄其餘魚,節慾知足,不能得寸進尺。但下句「還是」一詞則將上一句的盡快放手放在對立面,切入歌詞主題,討論人的去留,人的抉擇以及打破欲念衍生的精神困頓,成為不同於傳統概念的後人類。

最後最後 最後最後
還是 退後退後
這是美麗與哀愁
而全是去留
未準備好已站於路口

撐得到最後最後 最後最後
還是 退後退後 才得自由
就怪我太多溫柔
太多的承受但願放棄

還是別放棄 就有

頭兩節副歌周耀輝寫出人面對抉擇的兩難,我們得到渴望的美麗,同時承受不少磨難。我們不能只渴望得到美好的事物,美麗和哀愁或許是共生。當選擇前進,得到的會是如意還是不如意。美麗與哀愁是川端康成筆下重要的概念,而歌詞精神的糾結和川端康成筆下主角重合。《雪國》的島村覺得一切徒勞,而當他前往雪國幽會,面對葉子,駒子的美麗,他必須投身「寂靜,虛幻,潔白被虛無的黑暗吞噬」的哀愁當中。葉子與駒子同樣是美麗與悲哀的共同體,「把島村從老遠的地方吸引了來的這個女人,卻有著深深的哀情」,兩位女主角是美的宿主,卻又在生命屢現哀愁。「全是去留」的「全」亦可指涉美麗與哀愁,任憑如何選擇,最終都不能落下任何一個。

「才得自由」是歌詞的重點,「才」字意味尋找方法得到自由,此處的自由筆者認為不是歌詞一直提到的「美麗」,而是詞人希望我們跨過美麗和哀愁的困局後獲得的真諦。故而下一句才接上「就怪我」,怪我希望擁有美好之物,同時逃避承受痛苦,徘徊放棄與堅持之間拉扯,很多時候尚未計算自己得到多少,已然要下定抉擇,如《雪國》第一句「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眼前是滿天星斗閃閃競耀,我們卻在路口徘徊躊躇。


而全是去留
能如何在過後過後別回首
⋯⋯
而人類強求
活在今日總要預測以後
⋯⋯

總是想到瘋了也不休

到最後兩節副歌,承接第二段主歌延伸的回首與悔疚,人會後悔,是我們意識到世界存在無限可能。我們常會事後建構一種「本來可以這樣,本來可以那樣」的假設,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把真實結果和一個可能發生的且比真實結果更好的假設結果作比較,這種比較帶來了一種失落感,繼而誕生出不安和後悔的情緒。而副歌強調便是人應當學會能如何在過後別回首後悔,或者留戀當初放棄的若干選擇。

我們渴望得到美麗的結局,害怕哀愁,踏入科技時代,好好活在當下卻試圖預測日後的進程,希望由此得到最好的結局。然結局萬千,每一個未來我們都無法切實觀察,只能猜測,根本不能百分百如願得到計劃的結局。事情發展之前,我們永遠不知將來會變好還是變壞,人卻會為此糾結煩心,作繭自縛,困在路口不知去留,越陷越深,我想這是詞人希望我們可以反思,學會選擇,然後堅定內心。

爾後的不休呼應第一節主歌的不止不休,甚至在這段副歌強調人類對於生活和將來執著,執著選擇拿株最好的麥穗,變得瘋癲也不停止。不悲過去事,未來勿憧憬,持身現在,我們需要思考不是那個選擇對自己未來更好,而是決定自己要什麼,該感受當下擁有,還未知的前景踏出,尋找更多溫柔與成就,然而無論進退,心靈自當壯大,而非立於原地不進不退。

什麼最後最後 退後退後太多溫柔
太多的成就未得到過
還是得到過 就夠

茫茫的 一生多長久
用半生追問 能否

花上自己大半輩子無休止的追求所想,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周耀輝在歌詞最後留下空白,能否,應該追求嗎?能夠最求到嗎?還是該退?當我們詢問內心該退還是進,彷如敲響內心的鐘,鐘聲餘韻後的寂靜,便是歌詞留下的開放思考,一如MV,究竟按下按鈕後遇到是重生還是凋零,無從可知,但越過自己的心靈的困境,人才可突破精神的桎梏。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