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欲望与镜映之间:心理咨询中的“客体小a”
我的朋友觉得,咨询师有客体小a的意味,但又不敢确定,她问我重点是否在于:来访意识到欲求永不可能满足?
我觉得不是错觉,是真有这种意味。
以下内容是基于对“客体小a”的理解所做的非正统应用,意在探讨心理咨询中关系结构的内在张力。
我觉得在心理咨询中一个很有效的方向,在于咨询师能不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实现一种镜映的效果,让来访看见自己,但这个自己又不完全是自己,而是自己想做的自己,那么看见某种形式上的可实现路径将激励来访产生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说,咨询师是有客体小a的意味的。因为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里,放弃了一定的主体性,而临时充当了来访延申出的自体的容器,它在和来访的共谋下,映射出了来访平时不能轻易说出的东西,这就是咨询师游离于“我”和“他”之间,既不评价欲望,也不勾引出愿望,而是处于一个相对中立的位置,呈现出一种,欲望的欲望。这样的状态就很近似于拉康提到的客体小a。
客体小a(object petit a)是拉康的心理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指的是一种不能到达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会让人有力量去追寻主体性,并且有力量去为永不满足的欲望供能。
Unattainable object-达不到的主体性:客体小a是一种客体性带来的愿望,而且永远不能实现。
Cause of Desire-欲望的原因:这里指的客体既不是客体又不是欲望,而是造成欲望的那个原因。它是一种满足了基本需求和欲望以后的残余,而这些残余给主体继续的追寻供能。
也就是说,如果咨询师能或多或少地充当一个客体小a的角色,那么这时,来访叙述的,就有可能去脱离纯粹倾诉的环节,从压抑向内缩的状态,而升维到一个更自由的主体,这时就通过客体小a代偿了羞愧和羞耻等的一贯的阻力,而暂时发挥出了自己的主体性,比如,从我很好啊,变成忽然情绪上的激动,从我一无是处,变成忽然看到了,自己其实也很优秀。
所以我感觉,让来访感觉到“欲求永不可能满足?”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这样的感觉很可能出现在咨询后期,而客体小a最大的作用,可能出现在第一次的思维上的越狱。
我用这个词是因为,许多来访(其实所有人)都存在思维误区,这个误区组织了自己对自己进行探索和改变,就像自己把自己困住了似的。
而客体小a的存在,作为一种镜映的效果,不仅照出了来访当下的状态,其实还照出了部分来访所处的环境,所以来访在咨询师的支持下,可以暂时把自己的那些防御的东西忘掉,然后一下子突破。
这种突破,也许只是暂时的,但一次成功的突破,就代表这种思维方式以神经元活动成功的方式被大脑记下:此路可通,那么后续就有更多可能。
至于你提到的重点“来访意识到欲求永不可能满足?”,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主要出现在咨询的移情时期。不用谈移情色变,有效的心理咨询是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移情的:
有那么一个时期,来访在有明显改善又卡住的时候,一般这样的平台区出现在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并且能通过轻易的改变来实现明显的咨询疗效之后。来访会有一种类似于:之前你那么有用,我好很多,现在你为什么没用了,我们的咨询是不是无效的沮丧。同时咨询师可能会接收到暗暗的攻击,类似于你真没用,对方没有改善,我这样的工作是不是有意义。
咨询师如果能处理好这个时期的移情,来访就可以感受到“欲求永不可能满足”——这会帮助来访突然涌起一种力量来拿回主体性:不再是谁要帮我,而是我想做什么。这种力量会持续到咨询外,来访也就可以利用从咨询里重新宣告主权的主体性拥有更有边界、更关爱自己的生活。
202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