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果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ISCN
iscn://likecoi...B8/1

理想化咨询师,是来访者最危险的盲区

果也
·
很多人以为,心理咨询师如果“自己有病”,就不配为他人服务。但真正影响咨询效果的,不是咨询师是否完美无缺,而是他们是否能在关系中稳定地接住来访者的不安与攻击。一个曾经深陷困境、又成功走出来的咨询师,或许比从未坠落的人更懂你痛苦的坐标。期待完美咨询师,其实是来访者自身自恋的投射;而一个能在“不完美中共处”的咨询关系,才是疗愈真正开始的地方。

只要他的疾病不会影响工作就没关系。

很多心理咨询师最初对心理学感兴趣,就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曾经经历过并且成功走出来的体验会让他们更容易共情。

比如对于在自恋共生关系里受伤的人来说,遭遇过高自恋型人格的咨询师,在干预高自恋人格引起的应激反应的时候,会更有效。

因为对于普通的咨询师,很可能把一段精神虐待的关系当作普通恋爱关系来处理,鼓励来访要包容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二次伤害或者延长来访逃离这段有毒关系的时间。

再比如,一个经历过抑郁、焦虑情绪(症)的人,在面对抑郁、焦虑的来访的时候,可能对他们的躯体症状或者改变更敏感。

在咨询关系里,咨询师自己有没有疾病没关系,有关系的是咨询师怎么和来访一起建立咨询关系。

糟糕的咨询关系永远是一个咨询师没办法控制的自恋、而不是疾病本身。

同时,期待一个完美的咨询师、这样自己才会好是来访自己需要解决的课题。这意味着来访在建立真实关系的时候,容易用理想化来满足自己的自恋。而因咨询师不完美所以咨询无效是一种受害者叙事,这种满足自己自恋的方法容易损害社会关系。

但同时,在咨询里表现出来也是一种对现实关系的镜像模拟。如果咨询师能够接住这种攻击,就可以让来访看见想不完美的人也可以有好的关系,这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咨询突破口,帮助来访更新自己的认知,借此机会走出理想化、自恋投射与受害者叙事的轮回,从而获得更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关系。

灵感来源:如何看待「有些心理咨询师自己才是病人」这一现象?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