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撿不盡的細枝末節》第八章〈我想成為好姐姐〉
(修改过)
IPFS
茵茵最喜歡去外婆家,那裡彷彿小型幼兒園。
在一群親戚小孩中,她是裡頭年紀最大的。
將要十歲了,理所當然被大人交付「照顧好弟弟妹妹」的任務。
她才剛剛學會,大人世界的語言,是怎麼把「愛」和「控制」包裝在一起的。
家裡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你不乖,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不吃完,就別想買零食!」
「你不一起玩,那你就別跟我再要玩具!」
茵茵學得快,也學得深。
當她發現有個兩歲的小孩總是不受控、老是把遊戲弄得一團亂,她便一本正經地說:
「你不聽話,我就叫大家不跟你玩。」
有時光說還不夠。
她也從大人那裡學會一種「更有用」的方式:
手動壓制。
趁沒人注意,茵茵會偷打那孩子——
掐手臂、拉耳朵、推一把,再警告對方:
「你不可以說出去,不然以後沒人跟你講話。」
她知道這不能被人知道,因為她記得另一件只有她和妹妹還記得的事。
有一次,妹妹惹媽媽生氣,媽媽一怒之下失手擊中妹妹的眉角,縫了幾針回來。
後來,媽媽教她們:
「妹妹額頭的傷是自己不小心撞到門的,千萬不要亂說話哦!」
從那次開始,茵茵懂了:
暴力是會被譴責的,但可以透過「統一口徑」合理化。
只要說好故事,讓知情人閉嘴,就能沒事。
回到外婆家。
那一天的她,也許的確在霸凌別人。
但她知道嗎?
她並不覺得自己是在「欺負人」,她只是在管理秩序、主持正義、執行責任。
她在成為大人期待中的「好姐姐」。
而這正是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地方。
那些看似無傷大雅的語言,那些在大人眼中「小小的教訓」,都可能在孩子的小型社會中,變形為一種「制度化的惡」。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