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生🌊三部曲》 下|學會游向自己的岸
🧳把責任還回去
👨👩👧👦父母希望我照顧弟妹,像個小大人一樣撐住這個家。
我曾努力扮演那個角色,卻始終做不到。
不是因為我不夠好,而是因為——那從來就不是我該背的責任。
🎒我必須把這責任還給他們。
成長過程中,我總覺得自己活得像備胎,一旦父母不合,一旦家庭出事,就是我要補上。
但那不是我的婚姻,也不是我該承擔的育兒責任。
他們對我有很多期待,卻從沒問過:我真正想要什麼。
我太早學會了「代替」,卻太晚學會「劃界」。
🫥我不是不孝順,我只是累了。也終於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成熟——
不是把別人丟下的責任一肩扛起,而是敢於把原本就屬於他們的責任還回去。
📚從優等生的幻覺中醒來
📝父母從小就期待我「一直」考得好。
但我其實不是愛讀書的人,只是剛好理解力強、反應快,能輕鬆處理國小到高中的課程。
所以,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看起來像個會唸書的孩子,實際上只是順流而行。
🏫我念的是軍校制中學,但管理還不如某些私立中學嚴格,反倒讓我玩得更瘋。
真正的壓力從大學軍校開始:課業更難、要求更高、軍事紀律更緊。
我用舊方法再也撐不住,成績急轉直下,甚至被當、重修。
那時我第一次直面一個念頭:
💭也許,我不是變差了,而是——這不是屬於我的賽道。
📉成績不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而我也不是非得活在優等生的幻覺裡不可。
💼不再只為別人的標準努力
🪖退伍後,父母希望我去考公職。我照做了。
📝三次公職考試,一次技師考試,全數落榜。當時一邊工作一邊準備,壓力幾乎讓我崩潰。
我不是不努力,而是無法強迫自己走一條我根本不認同的路。
🗃️我也曾在公部門做臨時員工,深入體會那種體制的運作與官僚文化。
那段經驗讓我徹底確定:我不適合國考,也不適合待在那樣的機關裡。
📲父母和他們的朋友,總是愛拿我和年齡相近的人比較。
👀看著其他長輩在社群媒體上炫耀子女「五子登科」、當人生勝利組,讓他們可以安享生活,父母也更覺得——子女的孝親,是理所當然的。
🧓我不是不願意孝親,我只是人生的花期比較晚。
🌱現在的我,還沒有能力做到那些「勝利組」的程度。但這不代表,我不會努力。
💼我想嘗試更多可能。為了提升收入,我進入保險業,做了一年多,收入遠低於預期;
接著父母又勸我考國考,我再一次落榜;
然後轉做外送,收入反而不錯,直到一次車禍讓我斷了左膝十字韌帶、半月板也破了——那一刻我決定:不能再這樣耗命。
🦿還在戴著關節固定器時,我就去了工地。
做了一年多,心有不甘,又準備技師考試,仍然落榜。
接著我轉做房仲,繼續撐了一年多,收入仍不穩,又碰上房市寒冬。最後,我又回到工地。
我做過很多行業,嘗試過各種選項。每次轉換,背後都夾著一層別人的聲音:
🗣️「穩定一點比較好」「你這樣會後悔吧」「撐一下就過去了」。
但我真的撐了,撐過了。只是那條路,從頭到尾都不是我選的。
🧭努力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到底想為誰努力?
🌊逆流中的覺醒
🛠️回到工地後,我的下班和休假時間幾乎都花在手遊上。那段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
直到今年五月,我才突然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我開始把注意力拉回工作,嘗試規律作息、運動,持守教會的禮拜,養成禱告的習慣。
在思考人生的過程中,我意外發現了 Matters。
從那之後,下班和休假時間,我開始寫作。
✍️我不是只為了寫作而寫作。
我也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怎麼打動人心。
📖一邊閱讀其他市民的文章,一邊學習,一邊與作者互動交流。
我只寫自己真正親身經歷過的事,因為我相信——話語的權柄來自實踐。
📈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開始有人點閱、讚賞、留言、追蹤,甚至支持。
🏁終於找到方向
🏊♂️我不是一下子就游到了自己的岸。
我拒絕過過重的期待,也質疑過那些強加的責任。
我說出口的話,看似輕巧,背後卻沉重無比。
幾乎每一次對抗,都伴隨一場內心的拉扯;
幾乎每一次反思,都曾讓我在夜裡崩潰。
🧘♂️但我終於不再原地打轉,也不再隨波逐流。
我正在游向自己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