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共識陷阱」:人人要穩妥,沒人敢領頭
在亞洲的會議室裡,往往有一種熟悉的節奏:提出一個新點子之後,不是馬上去試,而是先開會,層層審視,逐步討論。所有人都在等待「共識」出現,好讓誰都不必承擔孤注一擲的風險。於是,行動不再是為了突破,而是為了避免責任。這種「共識陷阱」,讓亞洲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裡顯得穩妥,但也顯得遲緩。
歐美的「先衝後修」
在矽谷,流傳著一種近乎口號的思維:“Fail fast, fail cheap.”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數據、沒有行動。
這種文化讓創業者不怕推出半成品、不怕市場批評,因為每一次錯誤都能轉化為經驗。
SpaceX 火箭測試時一再爆炸,但爆炸不被視為恥辱,而是「真實驗證」。矽谷的加速器制度,也正是靠一批批勇於犯錯的人去填補知識的空白。
在這種語境下,領頭的人往往是「先衝出去的人」。他未必準備齊全,但因為敢先一步,反而擁有了市場的主導權。
亞洲的「先穩後衝」
相比之下,亞洲社會傾向於「穩妥」與「安全」。
教育裡的標準答案、官僚體制中的層層簽核,都在訓練人們避免錯誤,而不是追求突破。
在一間公司內,如果有人提出一個激進方案,常見的反應不是「試試看」,而是「這樣會不會有風險?」、「萬一失敗了誰負責?」。於是,項目開始不斷延宕,直到所有人都覺得「應該不會出事」才肯推動。
這種文化有它的邏輯:亞洲市場人口基數龐大,一旦出錯,損失就可能被無限放大;因此「共識」被當成最好的保險。但代價就是,沒有人願意成為第一個試錯的人。大家寧可等別人先行,自己再跟進。
代價:時間與想像力的流失
問題在於,創新往往不是來自共識,而是來自孤獨的冒險。當歐美的企業已經在市場上用三次迭代修正產品時,亞洲的團隊可能還在開第三輪討論會。
結果就是:
時機被錯過:市場不會等待共識出現。
基礎研究不足:缺乏試錯,也就缺乏真正的數據。
領頭者缺位:人人都在等,最後誰也不出頭。
更深一層的代價,是想像力的退化。當「正確」比「可能性」更重要,人們漸漸失去了從零到一的思維勇氣。
開放的疑問
或許有人會問:共識不是能帶來穩定嗎?確實,共識能減少內部摩擦,能保證短期裡不出大錯。但在一個技術與社會都快速變動的時代,「不出錯」是否真的等於「穩定」?還是,它只是在為失敗推遲時間?
亞洲需要的,可能不是完全放棄共識,而是容許一部分人先犯錯。只有當錯誤不再是恥辱,領頭的人才可能出現。
結語
「共識陷阱」是亞洲社會最隱形的枷鎖。它讓人感覺安全,卻同時綁住了創新的腳步。問題並不是我們缺乏資源或人才,而是缺乏一個敢於在沒有共識時,依然往前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