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與台灣茶 Formosa oolong

VietJoe333
·
·
IPFS
·
大稻埕的 [Formosa oolong] 打開了福爾摩沙烏龍茶的名號。創立於1854年的法國知名老牌茶飲品牌,瑪黑兄弟(Mariage Frères)的Logo上印有「Formose」的字樣,足見當時台灣茶在全世界火紅的程度。

上個月英語導遊外訓課程,探訪了大稻埕。

大稻埕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平常我也會來這裡走走逛逛,這裡有老宅,有歷史文化,有文創,咖啡與美食,好吃又好玩,是很好殺時間,閒晃的地方。這次導遊外訓來了大稻埕,第一次有導遊帶領。之前去了大稻埕那麼多次,發現自己也只是外行人看熱鬧的層次。大稻埕發展的啟始軌跡,重要道路及建築,原來只是一知半解。走讀了這次老師的導覽行程,才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上文曾提到大稻埕,’'頂下郊拚‘’ 後同安人的遷移。John Dodd與李春生,福爾摩沙烏龍茶。美麗不再哀愁的大漢溪,淡水河 本文希望再做點補充。

或許大家比我更瞭解大稻埕,再次走讀大稻埕,昔年繁華的印記仍隨處可見,當年的大稻埕,商賈雲集,外國商人自然不少。全台北第一家西餐廳「波麗路」也在大稻埕。記得很久以前吃過一次,現已不復記憶。迪化街一段以民生西路為界,以南至南京西路通稱「南街」,以北至歸綏街通稱「中街」,再向北至民權西路則稱「北街」。以永樂市場為中心,街道上保留了許多過去茶行、中藥行等商號,早期是傳統閩南式的街屋立面,1862年後洋行進駐,出現的一系列洋樓建築和仿洋樓立面,1900年日據時代,因應總督府規範和日本明治維新影響下的仿巴洛克紅磚建築和文藝復興立面,這些建築印證了此地百年前的風華。可參閱之前圖文 河內古城區- 36行古街與(迪化街) 

老建築的立面上刻有主家姓氏,或是從事買賣的業務圖案,讓人一目了然。如義裕公司 (迪化街1段102號) 建築上面雕刻裝飾為鳳梨。已故的謝成源先生,為「台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的首任董事長,是將台灣鳳梨罐頭外銷的重要人物。

西寧北路84巷往淡水河方向接著貴德街,短短巷弄,曾經佈滿了茶葉加工廠,走在路上,彷彿仍可聞到陣陣的茶香。走進巷子,映入眼前的即是翻新完成的古宅「李臨秋故居」,李臨秋六子李修鑑,成功讓老宅成為直轄市定古蹟。宅子裡面有李家過往的生活軌跡,也有李臨秋當年創作的手稿及珍貴文物,百年老屋見證了大稻埕鼎盛時期的發展。

李臨秋出生於西元1909年,是臺灣流行歌謠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望春風」、「四季紅」等多首臺灣著名歌謠的作詞者。李臨秋的歌詞貼近平民,擅長描寫庶民文化,著重三分雅、七分俗,故居保留著李臨秋創作《望春風》的那張桌子及紙筆,牆上寫的「深夜、燒酒、夜來香」就是他創作的最好註解。

李臨秋故居
李臨秋故居
竹結式落水管,以竹子形狀包覆裡面的水管,除為美觀外,竹子中空,惕勵後人做人需謙卑
二樓開高窗,門窗上的小窗 可開啟,以備夜晚防盜匪及必要時進出貨物用途,(不需開啟大門,僅開上面窗口,垂吊方式)

兩百年前深坑、坪林種植的茶葉,在大稻埕加工、淡水出口,「Formosa oolong」台灣烏龍茶逐步走向全世界,

台灣大量種植茶葉的歷史起源於19世紀,廈門商人引進福建武夷山一帶的茶種到台灣,發現這裡的氣候十分適合茶葉生長,因此廣為栽培,就此落地生根,後來英籍商人 John Dodd 約翰·陶德成立 Dodd & Co.〈寶順洋行〉,以「Formosa oolong」為名,出口紐約一砲而紅,打響了「福爾摩沙烏龍茶」的名號,就連法國知名的老牌茶飲品牌瑪黑兄弟(Mariage Frères)的Logo上都有「Formose」的字樣,足見台灣茶當時在全世界火紅的程度。

法國的茶葉貿易在17世紀中期開始蓬勃發展,瑪黑兄弟 Mariage Frères,是由一對法國兄弟Henri Mariage和 Edouard Mariage,於1854年6月1日創立的法國茶葉品牌。公司從批發進口公司轉變為零售公司,以M.F.作為木箱上的字樣,從LOGO圖示可知,茶園來自四大區:印度INDE、中國CHINE、錫蘭CEYLAN、臺灣FORMOSE。

Mariage Frères 官網上仍有台灣茶的選項,"Formosa" 有16種茶品,供客戶選購。包含凍頂烏龍茶 (100克 $26.4), TUNG TING SUPRÊME 頂級凍頂烏龍茶 (100克 $162), 東方美人茶,日月潭紅茶,金宣(Rare Milky Blue) 鐵觀音及拉拉山茶等。

FORMOSA 品項有16種台灣茶
瑪黑兄弟 Mariage Frères LOGO

M.F. 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茶葉進口商之一,如今仍是世界最頂級的精品茶葉品牌,有1千多款單品茶、混茶和調香茶,將法國茶藝術發揮地淋漓盡致。瑪黑兄弟茶Mariage Frères,成立於1854年,也以這一年作為代表性品牌茶。以下為幾款瑪黑兄弟茶 (非廣告,僅供參考)。

ÉROS® 愛神-- 鮮花 藍莓花 木槿 錦葵 紅茶

THÉ À L'OPÉRA® 歌劇院-- 混合香草 紅色水果 香料 日本煎茶

MARCO POLO® 馬可波羅-- 花香 濃郁果香 紅茶,瑪黑兄弟 “最傳奇” 的調味茶款

EARL GREY IMPÉRIAL® 皇家伯爵-- 大吉嶺 佛手柑 麝香葡萄 深紅茶

EARL GREY FRENCH BLUE®法國藍伯爵茶-- 藍色矢車菊 佛手柑 柑橘果香 紅茶

MARCO POLO ROUGE®紅色馬可波羅-- 佛手柑 花果香 無咖啡因 南非國寶茶

大稻埕的茶葉史,可說是從約翰・陶德開始。由於陶德的精準眼光,發現茶葉的商機,引進機器化製茶的技術,選在大稻埕烘焙,加工後先試銷到澳門。1869年陶德首度將12公斤的台灣烏龍茶運往紐約,成功掀起了喝烏龍茶的世界風潮,大稻埕的商業從此蓬勃發展。

陶德所經營的寶順洋行原在淡水,之後他將寶順洋行遷移至大稻埕,在這邊的茶行加工完畢後便直接運往大稻埕碼頭,經由淡水河運送到淡水,再換大船出海運往世界各地,如今大稻埕碼頭的模型船隻,正是模擬當初出口到紐約時的船型。

大稻埕碼頭

寶順洋行的買辦 (協助洋行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 李春生,因茶葉貿易成為台北第二富豪 (第一富豪為板橋林家),1878 年(光緒 4 年)受臺北知府陳星聚任命為臺北城建築委員,與板橋林本源家的林維源共同督造。四年後臺北城竣工,巡撫丁日昌薦舉五品同知銜加賞戴藍翎,而後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勸請李春生與林維源於大稻埕建築千秋街與建昌街,鼓勵外商投資。日治時期,千秋街及建昌街改稱為「港町」,此時商業中心,逐漸從港町移轉到永樂町及太平町,也就是如今的迪化街與延平北路。戰後,國民政府將港町改名為貴德街。

李春生經由約翰·陶德結識馬偕牧師,並協助馬偕傳教工作,台北城內幾座長老教會的教堂,包含濟南路的長老教會,皆有李春生出錢出力的痕跡。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網路圖片

貴德街上有李春生紀念教堂。原教堂為仿巴洛克時期,紅磚建造二層樓洋式建築。1957年外牆覆砌為洗石牆,1981年全面整修再貼磁磚,其外觀牆體及正門入口處仍保有原樣,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耳窗為眼睛。此建築樣式為臺北市僅有,十分具有特色。因此仍被列定為市定古蹟。

李春生紀念教堂

 「貴德街」,原清國首任巡撫劉銘傳時期,由李春生、板橋林維源等人出資興建(北段建昌街南段千秋街,交界處約為今日之南京西路),日治時期改稱「港町」,是當初通往大稻埕碼頭的道路,套句現代俗語,此地堪稱海景第一排。也是北台灣第一條洋樓街,全盛時期聚集了許多茶廠。由於靠近淡水河,遇風雨大潮,河水會漫淹至貴德街,故這裡的建築地基會建得比較高一些,入門處有四、五層的台階,以防水淹。茶葉貿易興盛時,貴德街熙攘往來,如今時光荏苒,昔日繁華光景不在,老街只剩年久失修,曾經的華麗建築,斑駁的刻出淺淺的歷史痕跡,供後人追憶。

貴德街 老茶葉工廠 地基墊高了

貴德街上僅存的仿巴洛克建築,只剩下陳天來故居。

陳天來故居 目前整修中
陳天來故居 網路圖片

貴德街73號是陳天來故居,陳天來父親陳澤栗是李春生的下游廠商,專門提供木炭供烘培茶葉用,後來兒子陳天來開設錦記茶行賺了大錢,20歲創辦「錦記茶行」,迅速擠身大稻埕富商行列,與寶順洋行的買辦李春生是好友,在1920年起造這棟仿巴洛克風格的三層樓建築。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後,大稻埕逐漸成為臺灣商品外銷到國際的商業中心。茶葉與樟腦先是在大稻埕集散,再經由大稻埕碼頭航向世界。

〔有記名茶〕 WangTea Shop 來自福建安溪產茶世家的百年老茶行,是大稻埕保存最完整的製茶廠,現由第五代經營,目前轉型為兼具銷售、教育、參觀功能的小型茶博物館與茶藝文空間。

〔新芳春茶行〕,民生西路的新芳春茶行,乘載了大稻埕茶業的黃金歲月。興建於1934年,為融和中西特色的日治時期建築。原始建築為三間相連、三進空間。一樓為精製茶的倉庫及加工廠,二樓為揀茶區、儲存茶葉區及辦公室,三樓則為公媽廳和生活起居。王家自福建安溪來臺發展,見證大稻埕曾經的繁華。茶行目前仍保留完整的老茶葉加工廠的構造及器具,讓參觀者了解以下傳統製茶的過程。

揀梗~ 由於茶葉初步生產的毛茶皆有茶梗,茶行會先用機器將多餘的雜質揀除,以淨化茶葉品質。之後會再以人工篩選,讓茶葉品質更加乾淨。

焙火~ 揀選完的茶葉會於焙籠間利用炭火完成烘焙。透過一個個竹編的「焙籠」以及滿地紅磚圍成的「焙籠窟」,採茶工人需日以繼夜的進行燒炭、翻籠作業,才能焙出獨特風味的茶葉。

風選~ 茶葉在完成焙火後,會送到風選間利用風選機進行分類,是精製茶最後一個步驟。 風選是借由風力,依重量不同區分出完整茶葉以及破碎茶葉。茶葉完整與否不影響味道,僅做為銷售美觀用途。接下來便會依茶葉品質進行包裝,放入設計精美的茶罐內,出貨到各國。

1934年落成的「新芳春茶行」保留完整,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目前類似「茶葉博物館」開放免費參觀。

新芳春茶行 網路圖片

歷史文化無法三言兩語交代,從不同的面向,角度,也會有不同的解讀,沒有對與錯。用欣賞的角度,老宅,老街,老味道,如今注入文創的新元素。歷史不能遺忘,經驗必須記取,大稻埕歷經清代,日治到民國,世代更迭,曾經的叱吒風雲,如今只剩老宅供人憑弔。歷史從來沒有標準答案,只是靜靜的等待後人去挖掘,不一樣的故事。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旅・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