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溏心蛋悄悄話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是你不夠美,而是你被教會了要用別人的標準審視自己》——學會當自己的審美評論家,為自己定義自己的美麗

溏心蛋悄悄話
·
·
🌱 欄目:心靈盆栽|自我價值 × 容貌焦慮 × 成長練習。|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被各種眼光包圍。有人會告訴你怎樣才叫漂亮,有人會暗示你什麼地方該改一改。這些話聽多了,就像一張無形的清單,悄悄規定了「美」應該長什麼樣子。也因此,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迎合標準,卻很少真正自在地做自己。這篇文章,寫給曾被外貌綁架、卻渴望找回自我價值的你。

「魔鏡呀,魔鏡呀,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這是白雪公主裡最經典的一句台詞。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己美不美,需要交由別人來判斷?

更特別的是,為什麼明明也很漂亮的壞皇后,卻願意把「美麗與否」的決定權交給一面鏡子?

在台灣長大的我,從小被灌輸這樣的一套審美標準公式:瘦、白、大眼睛、雙眼皮、瓜子臉、長頭髮——才叫漂亮。於是,美好像只有一種模板,越是符合,就越值得被讚美,越偏離就越容易被質疑。

而所謂「外表好看」,也似乎常被當作一個人價值的主要評斷標準。

我們常聽到一些輕描淡寫的語氣,卻極其傷人的評論:
「她長這樣還交得到男朋友喔?」
「妳這麼漂亮怎麼會沒有對象?」

這些話乍聽像玩笑,其實卻毫無意義。經歷過感情的人都知道,一段關係能不能走得幸福長久,不在於對方外表如何,而在於彼此的個性、價值觀、與情緒互動。外貌,絕對不是決定幸福的關鍵。

更令人難過的是,許多人做出的努力,不論多成功,好像只要在外貌上沒有達到標準,很容易就會被一句話抹去:
「她什麼都好,可惜就是那個長相差了點。」
「還好她能力好,不然長那樣……」

似乎一個人其他方面的條件再好,只要外在條件不到位,其他再多優點都不算數。永遠都差這麼一點。

社會甚至默許這種風氣:只要外表「不合標準」,就可以被任何人拿來開玩笑、說教、批評——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我從小就是個肉肉的孩子,在台灣的審美裡,我從未瘦過。
因此我一直活在「永遠差一點」的陰影裡。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們全家走在路上,我走在爸媽前面,爸爸突然叫住我,把手機遞過來,給我看他剛剛偷拍我背影的照片,笑著說:
「你看,你從後面看起來跟熊一樣。」
他語氣雖輕鬆,但我知道,那是半開玩笑、半提醒——要我減肥。

還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去麵攤吃飯,老闆娘很熱情,卻在沒問過我之前,就自作主張地把我的麵量減半,只因為她看到我的身材,覺得我「應該在減肥」。她以為她的行為是熱心體貼。

這些日常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塑造了我們對「美」的焦慮——讓我們相信,只要不夠瘦、不夠白、不夠達到普遍的審美標準,我們就不值得擁有愛與肯定。

我們甚至會在看到外貌不對等的情侶時說:「哇,那一定是真愛!」
這句話的背後,潛藏的卻是另一種偏見:長得不夠好看的人,就不值得被愛,就不配擁有幸福。
但這真的是我們希望下一代對自己與他人的認知嗎?

當然,我們都喜歡美麗的事物。喜歡俊男美女的組合,喜歡畫面看起來和諧、精緻、完美——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但這種「天性」,有時是不是也讓我們不小心陷入一種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一方面,我們知道現實世界充滿多元與不完美;另一方面,卻又被潛意識裡的審美偏好拉扯,開始用單一標準去衡量自己與他人。

我們忘了,每個人天生就不同,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同的體態、輪廓、膚色,正是人類多樣性的美。


來到美國後,我離開了那個永遠在比較誰瘦一點、誰白一點的社會環境,才驚覺——
原來,美可以有很多種樣子。

在這裡,人種多元。你會看到金髮、紅髮、捲髮、黑皮膚的人。
他們不認為白皮膚是美的象徵,不覺得高鼻樑、大眼睛的就是美女。
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們,不吝嗇於秀出他們臉上的雀斑、皺紋,身上的贅肉、鬆垮的手臂——他們不會刻意遮掩,也不為此感到羞愧。

即使身材圓潤,大多數的人還是大搖大擺地穿著超緊身的上衣,露出肚皮上的贅肉,走進咖啡廳——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需要「修正」才配存在。而身旁的人們也不會對他人的外貌與穿著指指點點。

他們不認為「胖」就該限制自己穿什麼衣服。對他們來說,衣服只是衣服,是人去駕馭它,而不是它來挑選誰能穿。只要自己覺得舒適自在,就沒有任何理由被剝奪穿上的權利。

我驚訝於他們的那份自在與理直氣壯,以及旁人自然而然給予的包容與尊重。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們從小被訓練的是:「努力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而不是「學會喜歡自己原本的樣子」。


西方社會對美的詮釋,更個人化、更包容。
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美,與其逼自己融入一個模板,不如挖掘出自己原本就存在的閃耀之處,然後讓它自由地發光。

回顧過去,我才發現,在那段總想透過「變漂亮」,去符合社會標準,換取認同的歲月裡,我其實一直活在「自己還不夠好」的陰影下。我眼裡看到的自己,永遠只有缺點,因此我從未好好欣賞過當下的自己,無法愛當下的自己,也看不見自己原本就有的美。

但美麗從來不是只有一種樣子。

就像狗狗、貓咪,各自有不同的品種、毛色、體型——而我們從不會要求一隻捲毛貴賓去拉直頭髮,也不會要求八哥去整鼻子,因為我們知道:那些,就是牠們的特色。

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但沒有人能否定牠們存在的價值。

人類的美麗不是平面圖,而是立體的整體氛圍。
很多表演者外貌平平無奇,卻能在舞台上發光,讓人移不開目光——這樣的真實魅力,才是真正的美麗。


親愛的,如果你也曾陷入「不夠美」的焦慮裡,請記得:

我們不是為了討好他人的目光而存在,
我們是來生活,來愛人,來愛自己的。

不是為了達到標準而活——而是來活出自己的樣子。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點一點地練習:發現自己的美,一點一點地練習愛上原本就很美的自己。

你的美、你的價值、你的未來,從來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的審核。


🥚給半熟的我們:

如果你也曾被外界的眼光束縛,願你能溫柔地拆掉那些框架,讓自己長成喜歡的樣子——
不為迎合誰,而是因為你本來就值得被喜歡。


如果這篇文章陪你走過一段路,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繼續創作與書寫心的故事 ☕

👉coff.ee/tangxindanps...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