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逸盈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禾苔:蒸起米香的田野年糕

逸盈軒
·
·
它像極了田裡割過稻穗後留下的禾梗意象,也像手搓出的勞作痕跡,靜靜排成一列,等著蒸氣的溫潤來喚醒米香。

在江門開平,有一道樸素卻深藏鄉愁的傳統小吃,叫做 禾苔
它又名「銀針粉」,形如細長的米針,潔白如雪,晶瑩如露。

製作極簡,卻需一份耐心。
先將粘米粉加熱水揉搓成柔軟粉團,再以手掌輕輕搓成細條,
放入蒸籠,以柴火灶隔水蒸上約十分鐘。
蒸氣氤氳之中,米香漸次散開,伴著煙火氣,是家鄉午後最熟悉的味道。

剛出籠的禾苔,軟糯而富彈性,帶著淡淡的米甜。
最地道的吃法,莫過於淋上燙熱的花生油,
再滴幾滴醬油,拌勻後趁熱入口——
油香襯著米香,樸實中自有一份圓潤滿足。
有人愛在其中加入蒜豉油、鹽花,
也有人將蔬菜與瘦肉包入米團,
搓成「餡禾苔」,像是鄉野版的餃子,
每一口都是勞作間的安慰。

開平的米糍製品大致分為兩類:
蒸熟的「水糍」與煎炸的「油糍」。
禾苔便屬「水糍」之一。
在客家地區,它被稱作「老鼠粄」,
潮汕人叫它「尖米丸」,
而在鄰近的恩平,村民親切地喊它「狗耳仔」。
多數地方以乾撈、拌料、炒煎、或煮湯的方式呈現,
唯獨開平的吃法最為單純熱切——
蒸氣未散,油香未涼,便要立刻入口,
彷彿是與時間賽跑的鮮香。

對開平人而言,禾苔不只是口腹之樂,
更是與土地共息的記憶。
在昔日交公糧的年代,糧食緊缺,
禾苔是村民進田時方便攜帶、補充體能的「田間乾糧」,
象徵著勞動與豐收的節令心意。
那一段段米香蒸氣,承載著節儉年代的滿足感,
也像一種家族的語言,
提醒人們:樸實的飽足,正是幸福的根。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