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vs 内地保险,一场看不见的制度博弈

Offtone
·
(修改过)
·
IPFS
香港保险与内地保险,不只是产品之争,更是制度的对照、体制的博弈。在这里,你会明白,什么叫“公平”,什么又叫“一刀切”。

在我过去的经验中,只要客户一提起“想买香港保险”,内地的保险营销员十有八九会立刻反应激烈:

“香港保险骗人的!”
“他们歧视大陆人!”
“香港的条款和法律体系不适用!”
“汇率波动太大,风险很高!”

总之,他们能列出一整套理由,拼命劝你别碰香港保险。

但我必须直说——这些所谓的“理由”,本质上只有一个目的:怕你不在他们手上买单。
至于那些看似高深的说辞?大多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托词,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要讨论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最根本的问题永远绕不开体制。

表面上,香港和内地拥有许多同名的国际保险公司——但只要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它们在两地的运作机制截然不同。

本质原因很简单:
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至今保持着开放、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制度;而内地则是封闭、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市场。

于是你会发现,很多香港保险产品内地根本没有,或者即便有,价格和保障也天差地别。
一份保单,反映的其实是两种体制下对“风险”与“市场”的不同理解。


首先,体现两地制度差异的,依旧是重疾险

香港的重疾险普遍带有“分红”功能,也就是说,客户有机会共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收益;而内地的重疾险则几乎全无分红一项。值得一提的是,“分红”本身并不保证金额和频率,它本质上只是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的盈亏共担机制。

也许有人会立刻反驳:“分红都不保证,这算什么卖点?”

但这里有个细节,连很多一线营销员都未必清楚:即便号称“恒定费率”的重疾险,保险公司依然有权在特定极端情况下调高费率。

对。你以为二十岁买下的储蓄型重疾险,可以锁定二十年如一日的低费率。但一旦发生极端风险事件,保险公司完全有权依据合同约定,调整恒定费率,涨价止损。

所谓“极端事件”,并不一定是战争或天灾。比如日本曾经就因为“原位癌”条款赔付过度,导致多家保险公司接连破产。
你会发现,在内地,原位癌通常被明确列为免责条款——也就是说,患了原位癌,保险公司可以拒绝赔付。原因很现实:在医学分类上,哪怕是黑色素痣,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被认定为极早期皮肤癌或原位癌。如果条款写得模糊,赔付率就会暴涨,风险瞬间失控。

所以,保险公司为了防范这些“精算漏洞”,不仅不断修补合同条款,还设立了多道防御线。每一道防线背后,都是对极端事件和条款“灰区”的精细盘算。


有人说,保险就是个坑,买了也未必赔;还有人觉得,买保险不过是“博一博”……

可你以为保险公司是在“博运气”?不,他们是在“控风险”。

他们不仅比你更懂风险,更懂人性,更懂制度漏洞,还为此建立了五道防线。而这五道防线,才是支撑他们全年盈利、从你我身上赚走每一分保费的核心武器。

第一道: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的现金底线
每卖出一份保单,对保险公司来说其实就意味着背上了一笔潜在负债。哪怕是一份几百块的意外险,保额可能是几百万。只要出险,保险公司就要掏出真金白银赔付。这笔随时准备应对大额理赔的资产,我们叫它:责任准备金。
全世界的保险公司都必须设立。因为没它,保险不是产品,是空头支票。

第二道:精算机制——他们的时间机器
精算师是这个行业最神秘、最冷静的一群人。他们不会被故事打动,只看数据。他们会严密计算疾病、意外、死亡的发生概率,预测每一个产品的“理赔周期”。
比如还是20岁买保险,真正的出险高峰或许在45岁之后。如果是女性,甚至更晚。所以你会发现,女性保费往往更低,不是优惠,而是精算的结果。

第三道:健康告知——法律写的风险筛子
后面我会出一篇文章介绍健康告知,现在先简单说说。
保险,是基于最大诚信原则的契约。每一条健康告知,其实就是保险公司对未来“预判”的防御墙。一旦你不如实填写,他们有权拒赔。而你如实填写,他们就拥有更清晰的风险控制模型。

第四道: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
是的,保险公司也会买保险。给谁买?给更大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
当一家保险公司面临巨额赔付或重大灾难时,它可以把部分赔偿责任“转嫁”给再保险机构。这就是为什么,哪怕你觉得他们赔不出来,其实他们早就安排好了后路。

第五道:分红机制——隐藏的费率调节阀
很多人以为,分红只是“赚了就给你分点”,没赚就没有。
而其实,分红更像是一种“柔性缓冲”:当极端事件来临、赔付风险上升时,保险公司可以不提高明面保费,而是通过减少分红来变相提价。
这一手操作,几乎无声无息,却对公司和客户都是一种软着陆。比起直接涨价,聪明得多。

这就要讲到保险的定价逻辑了。

在香港,有分红型的重疾险,那些“红利”来源于保险公司的实际运营成果:经营得好,你也有得分;经营不好,你也明白原因。它是一种与客户共享风险与收益的机制,体现的是自由经济下的契约精神。

但到了内地呢?分红?没有。

那保险公司怎么办?很简单——在最初定价时,干脆把“最坏的情况”也一并算进去。

无论未来是否会发生大规模疾病、战争、巨灾,哪怕几率再低,先加钱再说。

而一旦真的发生了极端情况,它们还有政策兜底,分红也不存在,反正客户早就把高价交了,赔不赔还得看他们“审批态度”。

这就是“没有分红”的真相:不是不懂分红,而是根本不想跟你分。

说到底,保险不仅仅是产品,更是经济体制的镜子

香港是资本主导、市场驱动的经济体,它的保险产品自然更讲性价比、竞争力与机制灵活;

内地是政府主导、政策导向的封闭体系,它的保险产品本质上是被管控、统一定价、缺乏竞争的半计划经济产物。

你不是买了一份保单,而是缴纳了一次“体制附加税”

所以你会发现,在香港买保险,不但性价比高,还可能获得分红;而在内地买保险,保费贵,却什么都不多给你。

不是公司不同,是制度不同;不是产品设计不同,是生存土壤不同。

这,才是香港保险“香”,内地保险“苦”的根本原因。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