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20年的學生生活:讀書的意義

雨言
·
(修改过)
·
IPFS
·
「下一站,xx高中站」戴著有線耳機,慢步繞到學校後門,喜歡的音樂正播到一半,看了看教學樓的我,嘆了一口氣,止步在門口旁,聽完整首歌曲,才願意拔掉耳機,「決定」上學。 在遲到表單熟練地簽下名字,走進校園。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印象到今天都畢業快7年了依然歷歷在目。讀著,讀著,從一間每次自我介紹都要先提旁邊的高中,才能介紹下去的學校,讀到現在已24歲,當初的疑惑、情緒,好像現在能慢慢看清。

Intro.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

從小到大,我不算是一個師長眼中的好學生。
國小會因上課打瞌睡而被指罵,
國中則常因遲到而在導師辦公室門前罰站(聽八卦),高中最討厭升旗。
我不喜歡考試,對於考試不至厭惡,只是覺得沒意義
但想澄清一點的是,我不討厭讀書,喜歡上課,
是一個偶爾會舉手發言,偶爾會去圖書館待著,一個成績普通的孩子。

「你現在不好好念書,以後工作,你就知道了。」
「你現在好好讀書,以後才能過比較輕鬆的生活。」

這些是我父母時常叮嚀的話,
是因為十幾歲的我沒經歷過什麼,才無法理解嗎?
但「妳好,十幾歲的我。」
現在二十四歲的你,做過餐飲業,銷售、農業加工以及教育類的工作,還是無法認同。
仔細想想,不管老師或家長回答孩子,讀書意義的問題都是以未來出發。
小時候的我聽到這樣的回答,心中有無以名狀的憤惑湧起,
好想問的是,「都是為了未來,那現在呢?」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是我回答我自己,讀書意義的問題。
以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如何看待,現在和未來的關係?
現在痛苦,以後一定會有一份好的工作嗎?以後會輕鬆是什麼意思?
而父母他們眼中的努力,和我後來在人生路上所體會的努力之間有什麼差別?
以及之後的篇章則會討論,一定要讀大學嗎?我讀過的「學店」和「頂大」差在哪裡?
這些或那些的,我在這一路上的疑惑與反思。

I. 明明都是為了變得更好,但怎麼我們都不快樂了?

考上頂大的孩子,痛苦。
沒上頂大的孩子,痛苦。
考上自嘲「學店」的孩子,也是痛苦。
對於大學,我們總是「過多的」想像,於是也過多的痛苦。

看著我身旁的朋友,
我發現,即便考上台大的朋友生活也沒有比較輕鬆,
時常會在面對家人或是找工作時,「台大」二字會從榮耀轉變成某種枷鎖。
甚至會在自我期待和他人的期待的雙重下,
不允許自己平凡,不斷和身旁人比較,而陷入痛苦。
另有一部份的朋友則是,因爲沒考上心目中的學校,
抱著「我本應該」的的後悔,折磨自己。

很記得,有一次和社團活動剛認識的朋友,彼此介紹時的情景。
當朋友聽到我讀某某大學,會說「高材生。」(不是冒犯的那種)
我當下感受到莫名的複雜。類似於有些朋友偶爾自嘲學店帶來的感受。
雖然開玩笑,但其實並不好笑。
因為,背後有著對自己學校的不自信,自己學的內容不自信,甚至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而我為此感到難過。

看著我們的教育依照成績把我們打上這個或那個的標籤,用一樣的東西衡量不同的我們。
看著這些和我一樣的年輕人,相信了這個升學神話,卻不相信自己。
為了未來而努力的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

II.活下去,選擇比努力重要,剩下請交給運氣。

於此,想先聊聊「努力」。
不知道大家,想到「努力」,在腦中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
總之在很多電影中時常展現努力的畫面,要不是一個人掉著大滴的汗珠,
要不就是一個人拼命夜讀,犧牲睡眠和社交,忍耐痛苦和孤獨。
還有的梗圖則是展現了孩子用功讀書時,父母完全不會來。
孩子一碰手機時,馬上破門而入,,問「功課寫完了嗎?」的情形,
抑或是考試期間看到你休息,會問「你怎麼看起來都不心急?」的父母,
我想,在這些父母的眼中努力也類似於電影中的努力,
似乎一定要是急迫,焦慮,壓抑其他慾望的才叫努力。

但在後來的人生中,我發現的是很多時候,
我的痛苦來源,要不是由於我有著很多對努力,雜亂狹窄的理解,
如同前面所述的那種努力,就是因為我太相信努力。

但其實,努力或能力有很多種。
瞭解考試制度的規則,獲得少人知道的資訊是一種努力。
很會交朋友,能找到願意幫助自己的人,是一種努力。
又或是,很瞭解自己的身體,保持規律的作息,找到最有能量的時間去學習也是。
該休息的時候休息,穩定自己的心,也都是能力。甚至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努力。
努力有著很多面向。

再者,為什麼我會說「不要太相信努力」呢?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事情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
但實際,挖得更深時,會發現努力背後是種信念。
讓人覺得只要做些什麼,就能改變什麼。如果改變不了,就是我一個人的錯。

但,其實不然。在社會學中,有個很有名的研究,叫做地位取得研究。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父母的教育程度和收入,人際關係的網絡都會影響到小孩的教育程度,進而影響到一個人長大後,找工作薪資地位的高低。這確實,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
如同,為什麼很常看到醫生家庭的產生(拜託,醫生又不是世襲),或是有的小孩,從小的愛好活動是高爾夫。

又或是,更貼切的例子,回到我自身身上,前面我所提到努力有很多方式,
但曾經求學的我,面臨的狀況,正是以為努力只有一種。
以為只能對著一張考卷,而感到痛苦且無意義,
卻不知道有南北差異,北部有非常多「大學營隊」等各種資源。
那些相對於我還在迷茫自己讀什麼科系時候,有些家庭或北部的孩子可能大部分都知道,
可以去營隊實際參與感受看看。

又好比,我在大學中最想吐槽的就是系排名,大家選的課都不一樣,
卻用分數打平所有的差異化,是一個很問號的定義價值的方式。
事實是,有的人需要打工維持生活,有的人很常出國。
大家擁有的餘裕都不一樣,或在意某個科目的程度也不一樣,
使得能投入在單個科目的時間都不一樣。而這個暴力的系排名,卻不只是使人自責式痛苦,覺得是自己不努力,不聰明。還界定了好壞,也界定了資源的分配。
好似,我們每個人拿著同樣一張考卷,年紀相似就在同個跑道,
但事實上,每個人死的時間都不一樣。

當然,講到這裡,講了那麼多。
我並不是想討論那些「別人有,我沒有」,或是歸責問題等。
我想說的是,要看到,家庭決定了個人的下限。
不要怪自己

學會讓事情發生,不只是 make it happen(主動推動),
也要懂得 let it happen(允許發生)。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和運氣
不管是臨時抱佛腳,題目剛好有出到。又或是,讀了好久好多的書,卻沒考。
不管是否一次努力如其所願,又或是塞翁失馬,都不決定了什麼。
每個時間節點是結果,是開始,也是過程。
活下去,便有變化的可能。

(待續......)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