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果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只是15000个饺子:谈延边大学毕业典礼上的“真情发言”

果也
·
毕业典礼上,食堂阿姨的一段发言让全场动容,15000个饺子也实打实传达了真情。但这种感动背后,也有其时空限定、仪式意味与结构性共谋。当我们谈“真情”的同时,也应看到,这份感动之所以发生,并非偶然。

在特殊的场合,让合适的人,以朴实无华却不乏文采的语言,说一件朴实无华的事——当领导和名人不来争这个发言权,观众自然会升起好感,更愿意认真去听。

再加上那15000个饺子,是实打实的劳动成果。哪怕带有一些象征性的仪式意味,那也是一群人在真实地熬夜、和面、包馅。完成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足够动人,比空口说教更有温度,也更能落地。

毕业本身就是生活即将发生巨变的转折点,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群人聚精会神地去听一个动人的故事,本身就容易引发集体性的回忆和感动

事情是真的,感动也是真的。但如果换个场景、换个心境,你可能未必如此动容,甚至未必愿意停下来认真去听。

——这正是毕业典礼的魔力:它让人把注意力聚焦到演讲者身上,屏蔽掉了日常的质疑与怀疑,而全心全意地倾听和相信。

至于说演讲的内容,它当然动人,也可以看作一次成功的情感表达。但也要明白,一次演讲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往往是多方面共谋的结果

每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不论程序叫什么,背后都承担着实际意义上的“政审”作用——中外都一样。演讲稿往往要经过多轮修改与斟酌,最后以“符合学校价值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近几年,唯一真正让我“惊到”的一场校园讲话,是某大学的开学典礼,那位老师在ppt上写道:

“底线:男生不买,女生不卖,同一时段,从一而终......”

语言很露骨,有时甚至过于俗气。我相信这个老师是真的想推动性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更健康的亲密关系。但是最后舆论爆发,我想那位老师事后要写不少检查了——这种话语的“破圈”,大概不会再出现第二次。

有时候,真正能启发思考的话,不一定动听;而动听的话,不一定真的有用。

但我仍然觉得:能接受毕业典礼不用大道理来强行升华,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2025.6.26

具体描述,见:

延边大学毕业典礼上,食堂阿姨的发言为什么能让许多同学落泪?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