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书|被过度期待的人:燃烧自我的故事 · 第一天

三日書 - 長女病 - 寄予厚望的反向拆解

KJOH
·
·
IPFS
·
才知道,自己是拼了命也想對得起自己的期待。

有一陣總是肩頸特別酸痛,感覺自己承擔了不該自己承擔的責任,後來層層的剝開自己的內心,才知道,自己是拼了命也想對得起自己的期待。

肩頸酸痛是最早提出抗議的那一個。


有些角色不是主動選的,是在場面沉默時,被默默推上前的人。不用搶,只要不閃躲,那些事就會自己黏過來。也許是別人突然想起我、也許是場面安靜了三秒,有人轉頭看我,我只要在那個瞬間抬起頭,對上別人的眼神,那好像是在說:「那你來吧。」。

只是在那個時間、那個位置,被輕輕推了一把,於是走了上去。有時候,當沒有人接話、沒有人動手、沒有人收尾的時候,我就會想,也許我來也可以。再多一點,也無妨。

直到後來才知道,那可能是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於是,那些「你最棒」、「你反應最快」、「還好有你」的話,一點一點堆在身上。我不是不開心。其實,我也有點喜歡。那種被信任、被依靠的感覺,在當時的我眼裡,是某種資格,是某種默認的肯定。只是,那種「能者多勞」,說久了,也變成了某種安靜的牢籠。

關住你不能走,而是你不好意思放下。

帶著讚美。它們像一層層獎牌掛在肩膀上,代表我被信任、被依賴、被認可。那時的我,把它們當作一種默認的肯定:只要我能接得穩,我就有存在的價值。

只是,這樣的價值,是必須不斷撐住一切才能兌現的。


後來我開始觀察,任務是怎麼落到我身上的。

我發現,不用搶。

當我準備好了,那些事就會自己飄過來。也許是別人突然想起我、也許是場面沉默了幾秒鐘,有人轉頭看我。我只需要在那個瞬間抬起眼,就會有人說:「那你來吧。」而我,也總是做得很好。不是因為我生來優秀,而是我早已在心裡練過一遍。我知道怎麼收尾,也知道怎麼做好心理建設,然後把這一回合安靜地解決掉。

可不是每次都準備好了。

有幾次我硬撐著接下來,忙到三更半夜的無力感,明明知道光靠一個人根本做不來,說不出為什麼,就是覺得自己應該還可以,拼了命完成就好,不要造成別人麻煩。那幾次也確實做到了,甚至別人看來沒什麼問題,只有我知道,過程裡滿是磕磕碰碰、需要別人提醒、最後也許還需要低下頭找人幫忙,拜託主管出面解決。

說出來的那一刻,我有點顫抖,卻也鬆了一口氣。

其實真的沒有那麼難,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遠。而我,也可以是別人想要邀請組隊的成員,那時候我才發現,我做的不是請託,也不是轉移責任,我只是在回應邀請而已。接受也是一種練習,我值得被依靠,而我所付出的對象,同時也是值得我依靠的大樹,我一直太過客氣,孤軍奮戰,或是我以為我得要付出成為最多,才足以稱之為有團隊合作精神。

光是這點就夠了。

我還在學習,什麼時候該接住,什麼時候可以放下;什麼是自己能做的,什麼是該讓別人參與的。不是每一件事都要靠我來撐,撐得再穩,也可能會在某個角落慢慢滲水。

有時候不是別人不會做,是我太快接住了。原來我一直以為我的不爭不搶,或是非我莫屬,只是我對於別人的不信任,自然我也不會有我的班底。我正在練習:讓手放下來,讓空氣流進來。願意偶爾失衡一下,讓世界看到我不是因為撐住而存在,而是因為我本來就在這裡。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KJOH靠嘴巴吃飯,可是語言一旦說出來就會變成石頭,太重的無法承受會砸傷自己的腳。換個方式吧!文字躺在某個載體上面或許就輕多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隔間 Cubed》——一間又一間小格子的設計,是誰的想像?

夢與文字的邊界

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