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間 Cubed》——一間又一間小格子的設計,是誰的想像?
社畜怎麼來的?《隔間 Cubed》這本書把社畜的溫床 ——辦公室的脈絡拆得清清楚楚了,清楚到我一邊讀一邊想拒絕承認,承認那些知識工作者以來的腰痠背痛,都是源自於資本主義。才知道,自幼假扮著大人的扮家家酒:蓋印章、寫公文、打電話,這幾年從打字機、傳真機再升級到電腦,這也都是對於辦公室同一條集體潛意識裡的想像,我也默認這條主程式的規則,我的身不由己其實都是我心甘情願,並投入這台不止歇的跑步機上追逐。
讀這本書,有一種很奇特的感覺,好像我每天所處的空間、坐過的椅子、打開過的Excel表單,忽然被重新標註了註腳。那不是誰的錯,而是我們都正經歷的、還沒有來得及退出的,一場制度設計下的默契行為。
這本書在說什麼?
薩瓦爾寫下這本書,不是高喊口號式的控訴,也不是冷冷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而是一種深入、溫和、但無比精準的整理。他讓我們看見:從《錄事巴托比》的靜默拒絕,到《The Office》裡的滑稽無奈,從冰冷的打卡鐘、公共空間的印表機、再到會議桌,或是閃爍著的螢幕與永不結束的待辦清單,白領階層那搖晃不定的位置,其實早就寫在每格個人空間的尺寸裡,也寫在整層辦公大樓裡空氣的擺布之中。
這是一本為「不屬於工人、也不屬於資本家精英」的一大群人而寫的書,這個階層的每個人都不甘心認為自己就安於在現有的位置,從認命或是超時工作就可以窺見其中:更美好的生活、位階,或是更大的辦公室,甚至延續到婚姻,組成家庭這種經濟最小單位加入永不停歇的戰局,不管是選對隊友實現階級變動、組隊打怪維持戰力。長期漂浮在白領隊伍中的人,一點一點地還原了輪廓。它不只是講格子間,也講那些曾經以為有路可走、以為不久之後就能往上爬的。當隔間從俯瞰的角度來當上帝視角,才知道作者不是要給我們一條出路,而是讓我們有能力辨認出來:原來我們所在的位置,是誰安排的、從哪裡來的、又正往哪裡去。
書裡寫到白領階層的崛起,女性在職場裡的身體與語言變化,藍領與白領之間不再分明的疲憊,還有那些由資本主義衍生出的新型雇傭關係。回顧這幾百年的站上社會文化上的熱門觀點,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德魯克的「知識工作者」理論,這本書沒有用很厚重的語氣把知識壓在人頭上,而是讓這些詞走回到摩天大樓裡的走道、報表前的筆電、還有那些永遠亮著的辦公室燈光底下。原來我們每天行走的空間,處處都是社會變遷、建築設計、心理學與企業文化交會的現場。只是以前我們沒時間看,現在才知道,原來「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讓那些看起來只是裝潢選項、制度細節、管理術語的東西,有了歷史的聲音與人的重量。這不是一本陪你逃走的書,而是一種陪你站在原地看清楚的書。
下了班,發脹的腦子慎入!
讀起來有點重,也會疲倦,但不是因為無聊,而是因為太真實。讀它的時候,我甚至會懷疑,我到底是讀這本書,還是重新看了一遍自己的生活。這樣一本書,讓我在格子間之間,看見自己的位置,也看見一種的集體記憶。
如果我不是正在通勤下班的途中、腦袋還在剛剛那場亂糟糟的會議裡打轉,也許我會更清楚地記得書裡的每個小段落,每張示意圖,主流辦公室文化的演進長河,再分流到每個企業的次文化,都是在講我的日常風景。
即使到現在試著從書摘錄出有趣的句子,我都有點心不在焉,或說是心有餘悸,不能怪這本書,書寫得實在太好了,只是我還沒辦法全身而退。
這幾個世紀以來,辦公室文化的物理環境、那一張張辦公桌、會議制度、打卡鐘與監控攝影機,全都不是偶然。那些設計,並不是為了讓人工作起來舒服,而是為了方便被管理、方便被監視、方便被替代。讀著讀著,我才發現,原來我們現在所習以為常的辦公室樣貌,是一整套主流價值的反映,而我們的身體,也早就被調教成最適合被放進這些格子間的樣子。
誠如我所期待,這本書會是某種懷舊式的辦公室觀察,輕鬆、有趣,頂多再加一點點社會學視角,但沒想到,越往後讀越不對勁,不對勁的是我的心。藏在如此多底蘊,無死角觀測著坐在辦公室的勞工,好像我也是沉醉在其中的一隻小丑。
辦公室運行一項特點,就是孤立、不論工廠生產線有多麼標準,它有一項沒有預期的效果,就是強制眾人待在同一生產區。工人住在同時進出工廠,而且每天待在一起,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會「升遷」成為工廠主管。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人比較容易組織起來,或至少能夠固定和他人交談。辦公室工作則傾向彼此疏遠。
怎麼隨手一拈就是能直搗人心的觀察?我一度以為這是作者的文筆功力,查了一下才發現,原來是長年研究勞工議題,這本書其實是工作與關懷的延伸。不是偶爾寫點有趣題材的記者,而是用一種極其溫柔卻不退讓的方式,把「勞動」與「制度」這件事講給你聽。
太貼近這本書所描述的處境。我試圖不讓自己被嵌入那一格又一格的小隔間裡,但事實上,我閱讀的當下,正是我物理上離開那個隔間、企圖讀點什麼精神上離開這個空間。坐上回家路上的捷運時,書頁裡那些冷靜又犀利的句子,反而變成一種再度召喚現場的咒語。它沒有窒息感,只是有點抗議,有點疲倦,有點難以專心,像是在退潮後還不肯收回去的海水。
我想跟著這本書的觀察狂歡,我真心覺得它寫得很好,但它不是那種能夠讓人輕鬆接話的話題。它讓我想到很多事情,想到每天緊逼的工作進度、令人崩潰的開會、議而不決的冗長討論、想到同事桌上的小盆栽、想到我曾經為了很小的一件事寫過一封長信。它不是我下班後會想談的東西,太貼近了,太日常了,太難脫身了。
我想像:書中的話題改成在上班時間偷聊,會不會用帶著自嘲的口氣。如果可以,我真希望它變成茶水間的一本指定讀物,在大家打開微波爐等便當的時候,互相說一句:「欸你知道其實開放式辦公桌是怎麼來的嗎?」「秘書在過去有著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想像呢?」這書太適合白天的我了,適合那個還沒累癱、還有一點點思考與怒氣的我。下班後的我,只想發呆,不想再進入這些制度的解析。我不想再當社畜,但也沒辦法在下班時間徹底脫離牠。
這本書讓我知道,我一直以為是我個人的無力、我的選擇、我的過度適應,其實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是一種被設計過的生活樣態。而我雖然無法立刻走出來,至少在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看見了那個設計圖。
最初,我以為,我能讀到的是,類似反烏托邦的有趣故事,的確,我在多處深度寫著建築設計、空間規劃的人文考察中,參觀了多個冰冷的大樓,但卻是企圖留下員工加班的宜居而有溫度的空間。
這棟大樓對日後影響深遠的地方,是把辦公室設計為小型的「城市」,中央有「街道」直接穿過樓層,並有分支進入個人辦公間的「社區」。員工如果想要的話,可以在「街道」上交流,或者也可以退回自己的辦公室進行需要專注的工作。當日後隔間逐漸侵略美國辦公室的景象變得更嚴人時,設計師便尋求歐洲的不同範例作為啟發,或作為逃避的手段。
2014年的書,談到未來辦公室,或甚至最早的遠距辦公實驗,都十分有即視感,尤其寫在週日的夜裡,看著剛剛政府發布的颱風天仍然要上班上課的公告,對於上班族們的衝擊,又更加的五味雜陳。
依然班還是得上,懷揣著未來會更好,但又逐漸發現成功的或有是如此渺茫,這樣的矛盾心態,從19世紀以來,就反覆上演,一週五天,每天八小時。所以我們都不孤單,但卻又被隔成一座又一座的小島,在希望與失望中反覆載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