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隻小豬🐷都是我》下|磚造屋的對話🧱
一個源自內心的恐懼😨
我從小就住在一間沒有圍牆的屋子裡——不是空間的缺口,而是心裡的裂縫🕳️。父母離婚💔,家中經濟困頓💸,讓我早早學會:這個世界不會主動給我安全感,我只能靠自己築起防線🛡️。
這份不安全感,像一隻潛伏在心底的大野狼🐺,不斷提醒我:沒有人會替你撐傘🌧️。我害怕失敗、害怕被遺棄、害怕自己永遠無法成為「夠好的人」😔。這些恐懼不只是情緒,而是我行動的底色——我選擇進入軍校🎖️,不是因為熱愛軍旅,而是渴望穩定的身份與未來。
感謝神🙏,在我最脆弱的時候,透過同學的邀請,我走進教會⛪。那一刻,我像是在心裡荒蕪的土地上插下第一塊磚🧱,開始築起一間信仰之屋🏠。我學會將恐懼交託給祂🕊️,但這並不代表恐懼消失——它只是換了位置,從主導我生命的中心,退到屋角靜靜地坐著👤。
我開始明白,恐懼不是敵人,而是提醒我需要依靠的聲音🔊。它曾驅使我逃離,也曾逼我面對。如今,我仍在與它共處——在磚造屋裡,我不再逃避,而是學習與它對話🗣️,讓信仰成為我真正的避風港⛱️。
在恐懼中搬磚:信仰之屋的地基 🧱
當外送平台在台灣剛起步時🛵,我便騎著機車奔走在城市的縫隙中🏙️。那段日子,我像是在風雨中搬運磚瓦🧱,一趟趟地為生活築牆,為信仰打地基。雖然收入暫時填補了經濟缺口💰,但每一次出勤都像是與風險賽跑⏱️,恐懼始終貼身而行。
某天,我在綠燈起步直行🟢,為閃避一輛不禮讓的左轉車🚗而自摔💥,重重摔在柏油路上。那一刻,我彷彿被從半築的磚牆中拋出🏚️,墜入死亡的邊緣⚰️。意識模糊間,我只記得心裡呼喚神的名字🙏——那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信靠。
感謝神保守我的生命🕊️,讓我在驚魂未定中獲得保險給付💼,得以接受手術🔧與復健🧘♂️。那段養傷的時間,就像在信仰之屋的地基下重新鋪設鋼筋與水泥🧱——我開始思考:這間屋子,若要抵擋未來的風暴🌪️,必須更深、更穩。
原生家庭的不安全感、軍旅生涯的動盪、職涯的迷惘與意外的創傷,都是我搬過的磚、流過的汗💦。每一塊磚都沉重,每一滴汗都真實。但正是這些恐懼與掙扎,讓我學會在信仰中尋找結構,在生活中築起可以安身的地基🏗️。
在屋內與恐懼共處:信仰的壁爐與裂縫 🕯️
在低薪的恐懼下,我先後挑戰保險📊與房仲🏘️,兩段職涯都撐過一年,卻因政策急轉直下而被迫轉職🔄。收入不穩定的壓力,如同屋內牆角滲水的裂縫💧,讓我難以安心坐下。
保險公司為因應新制📜,停售保費合理保障充足的健康險🛡️,新上市的儲蓄險也難抵通貨膨脹📉,我像在屋內搬磚補牆🧱,卻無法黏合,只好轉跑外送🛵。
房仲工作也受限於信用管制🏦與利率上升📈,買賣案件大減📉,廣告費打水漂📰,像點亮一盞燈🕯️,卻照不亮整個空間,我只好去工地🏗️,在汗水與水泥中尋找生活的出口🚪。
那是一段我與恐懼同住的時光——不再是屋外的風暴🌪️,而是屋內的低語👤,時而在牆角發出聲響,時而在夜深人靜時坐在我對面。我在屋內築起一座壁爐🔥——與神對話的空間。
每一次禱告🙏,都是添上一根柴;每一次感恩💖,都是點亮一束火光。恐懼仍在,但我不再孤單。這間磚造屋🧱,雖然有裂縫、有陰影,但也有溫暖、有光亮。
我學會了:與恐懼共處,不是驅逐它,而是在屋內為它留一張椅子🪑,讓它不再主宰,而是靜靜聆聽我與神的對話🗣️。
為未來開窗:在磚造屋裡點燈🪟✨
即使我目前在工地上班,看似穩定🏗️,現場施工的風險仍然存在⚠️。每天都要遵守安全規定🦺,才能預防意外發生。這讓我意識到:人生就像施工現場,即使表面穩固,稍有疏忽仍可能崩塌。
我曾是那住在草屋的豬仔🌾,原生家庭的不安全感、職涯的動盪、經濟的壓力——都是一陣陣吹來的大野狼🌬️。我努力搬磚🧱,築起自己的磚造屋🏠,以信仰為結構,以創作為牆面。但即使住進了磚屋,也不代表絕對安全,因為大野狼會爬上屋頂,從煙囪鑽進來🔥。
我學會了:壁爐不能只是裝飾,要燒熱水♨️,要點燃信念🔥。這壁爐,是我與神對話的空間🙏,也是我與自己對話的角落🪞。我在 Matters 創作文章📝,不只是為了療癒過去的傷痕,更是為了開一扇窗🪟,讓未來的光照進來🌅。
恐懼仍在,它不會離開。但我不再逃避,而是學會與它共處——在磚造屋裡,為它留一張椅子🪑,讓它靜靜聆聽我與神的低語🕊️。這間屋子,是我用信仰、汗水與文字砌成的庇護所,也是我準備迎接新機會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