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田立克論勇氣(第二堂)
今天是在與點堂,由黃駿老師主講的「命運、虛無、罪作為本體焦慮——存在主義大師田立克論勇氣」第二堂課。主要內容探討焦慮的本體論與三種類型:命運、虛無、罪。
田立克認為,「焦慮是對非存有的實有性知覺」。他將焦慮分為「實有性焦慮」與「病態焦慮」:
實有性焦慮:是指人類因意識到自身的有限性、死亡、無意義感和道德責任而產生的根本焦慮。
病態焦慮:是無法承擔實有性焦慮,所導致的異常反應,更進一步來說,就是缺乏勇氣的狀態,使個體無法有效的面對自身存在的不確定性與挑戰。
田立克進一步闡述,根據「非存有」威脅「存有」的三種方式,可將焦慮劃分為三種類型:
非存有會威脅人在存有層面的自我肯定,相對上是用「命運」來威脅,絕對上是用「死亡」來威脅。
非存有會威脅人在精神層面的自我肯定,相對上是用「空虛」來威脅,絕對上是用「無意義感」來威脅。
非存有會威脅人在道德層面的自我肯定,相對上是用「罪疚」來威脅,絕對上是用「天譴」來威脅。
黃老師解釋道,焦慮不同於恐懼,因為焦慮沒有具體的對象。人們常有將焦慮轉化為恐懼的傾向,例如:為了緩解對死亡的焦慮,我們可能會將其轉化為對疾病的恐懼,因為恐懼有一個明確的對象,而焦慮則沒有。
黃老師特別指出,所謂「非存有」並非「未知物」,而是「不可知物」。「未知物」仍有一個可指涉的對象,而「不可知物」沒有對象。然而,人們這種將焦慮轉化為恐懼的慣性做法,終將失敗,因此,解決方法就是「勇氣」。
課堂中也提到,人們經常透過儀式來緩解焦慮,而儀式本質上就是一種集體。集體即是儀式,儀式即是集體,這應屬於「精神層面」緩解焦慮的方式。雖然「存有層面」的焦慮是最根本的,但「精神層面」所帶來的無意義感威脅,有時卻比死亡更令人難以承受,使人寧願選擇死亡,也不願面對虛無。
2025.07.13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