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和写作,都是在一无所有中创造
我看见一篇文章,写得直白,意思大概是:在 Matters 上写作,赚不到钱,所以还是要去别的地方引流。
我理解她的心情。毕竟生活是现实的,写字再怎么高远,也不能当饭吃。可我在读的时候,心里却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有一天,我们只剩下能换钱的写作,那是不是就失去了写作最初的味道?
我常常想起女儿刚出生的时候。那个时候家里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奶瓶是临时去超市买的,尿布也没囤多少。她一来,就像凭空撕开了一道缝隙,把一个全新的生命硬塞进我们手里。那种手足无措,其实跟我盯着空白稿纸时的慌乱差不多。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只能笨拙地一点点试。可是,正是从这种一无所有开始,慢慢地,有了笑声,有了第一次喊“爸爸”,有了她歪歪扭扭的画。写作也是一样,刚开始只有杂乱无章的句子,可当你熬过去,那些看似混乱的东西就会自己长出秩序,甚至带来惊喜。
我女儿五岁。有时候她会突然蹦出一句话:“爸爸,你为什么要写这些?会有人看吗?”我笑一笑,说:“可能会吧。”其实心里也没底。因为她的问题,就像那篇文章写的:这年头,大家都刷短视频,哪里还有人坐下来耐心读长文呢?
但我还是写。就像有人明知道养花不挣钱,却还会在阳台上摆几盆。你问他为什么,他大概也答不出来,只能说,看见花开,会觉得世界没那么糟。
我记得很久以前,有位潜水教练说过,海底的安静,会让人上瘾。写作对我来说,就是那片海。下潜之前,要深吸一口气,像戴上氧气面罩那样,然后整个人扑通一声沉下去。水里什么都有:小鱼、珊瑚、黑暗、危险,还有不可知的东西。你在里面游,偶尔会害怕,可一旦回来,又会惦记那种安静。
写作也是这样。它不会直接给你金钱,但它会留下印记。像在身体里刻一道隐形的纹路,提醒你:你曾经到过那里。
当然,我也不是不需要钱。我有家庭,有孩子,日子要过得稳妥。但钱解决的是“活着”,写作解决的是“怎么活”。有时候,我也会幻想:如果有一天写作真的能让我养家糊口,该多好。可更多的时候,我认命般地承认,这只是幻想。
所以我能理解,有人要去别的平台找机会。那没有错。只是我更想留下点“无用”的东西。
在 Matters 上,我时常看到有人写下心事,有人回应一句,哪怕是很简短的评论。那种微弱的连接,比我在别的平台刷到的点赞、打赏,更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写作本来就不是功利的事。它像是一种自言自语,但又期待着回声。能遇到回应,已经是一种幸运。
我知道,这样的文字上不了热门,更不会让钱包鼓起来。但它们让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至于怀疑自己白白浪费了时间。
有人说 Matters 没有未来。可在我看来,它的价值就在于此——它不是市场,不是工厂,而更像一个客厅。有人来坐下,说一段心事;有人顺手倒杯水,递过来。大家都在生活里各自挣扎,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稍微放下账本,放下算计,去聊聊那些“无用”的文字。
而这些“无用”,恰恰是我最需要的。它们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却让我能呼吸。写下它们,我才确认自己还在,哪怕只是留下一个很小的印子,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