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术操控”到“数据驱动的精准操控”

Herstory2025
·
·
IPFS
当操控从个体直觉升级为数据与算法加持,羞耻与内疚就能被“定向投放”。

数据画像让“你以为的自己”暴露无遗

  • 日常的搜索、点赞、停留时长、地理位置、购物记录、社交互动等数字痕迹,会被汇总成高度细颗粒度的“行为画像”。

  • 这类画像并不需要知道你的名字,也能推断出你的偏好、脆弱点与“情绪按钮”(例如:对评价敏感、对群体接纳在意、对道德标签反应强)。

算法放大“精准戳痛”的可行性

  • 当平台或操控方知道“哪些内容会触发你的羞耻/内疚/自我怀疑”,就可以提高这类内容在你信息流中的出现概率,形成“定向触发”。

  • 与传统影射不同,数据驱动的操控不依赖面对面,也不必点名,仅凭模式识别就能反复敲击你的弱点。

现实含义:操控已从可能性变为常态化能力

  • 在大规模数据可得、算力可用的前提下,“比你更了解你”的预测式推断成为现实。

  • 因此,“操控者往往不是无心,而是精准利用创伤来制造羞耻”,在数字时代获得了技术级放大:从话术层面进化为可规模化复制的心理操控流程。

最小化风险的三步实践

  • 信息饮食:给自己的信息流“去糖化”。减少高触发、高耸动、反复戳痛型内容的消费;定期清理不健康关注/群组。

  • 数据节食:能不开的权限不必开;能匿名就不实名;少留永久痕迹(如把“默认永久保存”改为“自动清除/最短留存”);分群、分号、分场景使用。

  • 心理免疫:看见触发→标注为“算法放大/定向内容”→延迟反应(先不回、不转发)→用自己的价值框架再判断是否值得在意。

当你能给情绪贴上“算法标签”,操控就会失去一半效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erstory2025这里讲述的,不只是创伤与痛苦,而是觉醒与重生。我不希望任何人经历这些,但若你正在其中,愿这些文字成为你的光。 Herstory2025 — Rewire the Futur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