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工智慧與藝術創作:重新定義 21 世紀的作者身份

🔹 AI 是工具還是共創者?
傳統上,藝術家被視為作品的唯一創造者,工具僅為輔助。然而,AI 的出現模糊了這一界線。哲學家瑪格麗特·博登(Margaret Boden)將創造力分為探索性、組合性與轉化性三類,AI 已能在前兩者中展現能力。例如,GAN 模型透過對抗訓練生成圖像,創造出意料之外的美學效果。藝術家與 AI 的互動不再是單向控制,而是進入一種對話式的創作過程,AI 成為具有主動性的創作夥伴。
🔹 機器能擁有創造力嗎?
數學家馬庫斯·杜·索托伊(Marcus du Sautoy)提出「拉芙蕾絲測試」,認為若 AI 能創造出無法歸因於程式設計者意圖,且具備新穎性、驚喜感與價值的作品,則可視為具備創造力。然而,目前的 AI 系統仍缺乏意識與情感,其創作多為統計模式的產物。儘管如此,AI 的創作仍能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成為人類情感的鏡像。
🔹 作者身份的再定義
AI 的介入使得作者身份從單一主體轉向多元共創。藝術家不再是唯一的創作者,而是資料的策展人、模型的訓練者與過程的引導者。這種分散的創作模式挑戰了傳統的著作權觀念,並引發法律與倫理上的討論:AI 生成的作品應歸誰所有?AI 能否被視為法律上的創作者?這些問題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作者身份的定義,從個人轉向人機協作的網絡關係。
總結而言,AI 並非取代人類創造力,而是擴展與重塑我們對創作的理解。它促使我們反思創作的本質,並探索人機共創的可能性。在這個新時代,創作不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人類與人工智慧共同編織的藝術旅程。
#區塊鏈藝術 #web3 #NFT #c2x3 #二三設計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 跟 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