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f_經史]如果大清沒有輸掉甲午戰爭,會如何發展?

bargisula
·
·
IPFS
·
其實結果還是一樣,只是延後滅亡

歷史與時間一樣,沒有回頭路,但是讀史的有趣在於,透過別人的事件,吸取關鍵因素,成為自己的經驗。

大清,對於中國來說是很關鍵的一個朝代,大明是一揚威海外的國家,但是大清取而代之,理論上應該是更強大的國家;可也就在這個朝代,世界主要國家翻天覆地,先後走上富強,唯有大清,把中國帶入一條死巷。

1860年代是大清終結太平天國的年代(1851-1864),太平天國雖然沒有滅掉大清,卻造成無與倫比的影響。大清的八旗、綠營不堪一戰,所以為了對抗太平天國衍生出各地團練,但說穿了就是各地軍閥,其中李鴻章1862年成立的淮軍是主力。淮軍以西式洋槍洋砲洋教練,帶出一批可以跟太平天國硬拚的隊伍。

而在1861年恭親王奕昕成立總務各國事務衙門,而恭親王為什麼可以推動,除了他與慈禧是一派人馬,背後有人撐腰,另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與英法議和,見識到洋腔洋炮的威力,所以恭親王有實力可以推動改革。但是到1884年,中法戰爭失敗,加上慈禧忌憚恭親王權力,所以想方設法罷黜,把恭親王從權力中心移除。

->改革要有人撐腰,但是也要這人不忌妒。


1868年,李鴻章因為太平天國有功,加上接手江南機器製造局表現佳,拔擢直立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除了負責首都防衛,還有外交、外貿、海關等,所以可以說是全方位發展。1873年還成立招商局,到現在還有招商銀行,所以可以看到李鴻章確實能人一枚。

1888年李鴻章成立北洋艦隊原是大事一件,但無奈諸多因素造成空殼一枚。北洋艦隊謠傳無足夠餉銀,據說撥給頤和園,但這充其量是不利影響而不是主因,如果深究,表面原因是沒錢。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戶部尚書翁同和也不肯撥款。

但再深問一層:為什麼翁同和不給錢?

一方面,清朝財政確實困難,但另一方面,翁同和是帝黨領袖,李鴻章屬於后黨。在朝廷的權力鬥爭中,削弱對手的實力是政治常態。財政困難和派系鬥爭,兩者交織在一起。

繼續問:為什麼即使有錢也不願全力發展?

北洋水師本質上是李鴻章的私軍,不是國家軍隊。海軍太強、太獨立,朝廷反而會猜忌。這就是體制的矛盾:你需要強大的軍隊保衛國家,但強大的軍隊又威脅到中央的權力。

所以歸結出來,甲午戰敗其實跟權力結構有關。太平天國時,仰賴這些軍閥,中央才能安穩;但是面對日本外患,擔心的反而是對手趁機強大,所以可以犧牲國家,但不能犧牲黨派利益,造成長期以來沒有資金,無法訓練,砲彈不足。

註:北洋艦隊1888年李鴻章山東、直隸、黃海約25艘軍艦,擁有定遠、鎮遠等鐵甲艦、亞洲第一。南洋艦隊約1870s沈葆楨設立艦艇較小,火力與航速不及北洋。福建水師約1860s左宗棠設立福州船政局,自造艦艇為主,訓練留學生為主。

如果可以重來,翁把錢撥給北洋,北洋打敗日本,這個世界會如何發展?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大清會滅亡。大清滅亡直接影響當然是各國戰爭,割地賠款,但是更深入的原因其實不然,這有土地承載力的問題,加上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問題,這使得大清即使戰勝日本,頂多是不割讓土地,賠款少一點,但是並未走上正確道路,可以說是第四節領先一分,當下雖然士氣大振,但是暫停後對手可能接連得分,最終輸掉球賽。

-->無法一致對外,才是輸掉甲午的原因;但贏了甲午也是延後大清滅亡的時間。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