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主峰初登紀行
01|忐忑的一周間
能不能上山,是宇宙決定。
年初的目標設定,還是把玉山拉進來了。知道排雲山莊的床位非常不好抽(非雪季的周末,中籤率在5%以下),心底也想著,若到了秋天還是抽不上,也許可以考慮單攻(是我太天真了)。總之找了個登山團報名,試試手氣,填寫了從六月到十一月間可以出發的時間,接著就是等待。
第一次收到玉管處的信件,小小緊張一下,不過那只是通知我們已申請排雲山莊床位的抽籤,八字還沒一撇。床位名額是在住宿前三十天公開抽籤,中選名單會公告在網站上,不出所料,六月周末兩次的出團抽籤,都沒有中籤。然而,五月底端午連假時,突然收到玉管處的信件——我們的團竟然候補上6/14(六)的床位!驚訝大過於開心,離出發只剩半個月,準備時間雖然還算足夠,但總有種趕鴨子上架的錯愕。還好大多數的登山用品家中都已經有了,剩下不足的,上網採購以及跑趟迪卡儂都可以解決。剩下就是天氣,還有自己了。
離出發約一周前,社群媒體上開始出現台灣附近海域將生成本年度第一個颱風的消息,變成一根小小的刺,戳在心頭上。隨著時間推進,颱風的形跡越來越明朗——不會撲台,但會帶來外圍環流,思想準備著:這不會是一趟乾爽的攀登。接著,在出發前三天晚上,明顯的有感地震襲來,雖然震感很快就停歇,但將心中的不安鐘擺搖晃得更大了。再不湊巧,一團熱帶性低氣壓在出發前兩天於東南海域快速生成,天氣預報指出中南部將有顯著降雨——當然包含玉山主峰區域。我們自然是無能為力,只能反覆確認預報,努力祈禱出發那天就會天晴。
只要玉山管理處沒有封園,旅行社是不會主動取消行程的(畢竟是做生意)。不論多麼不安,還是不熟練地收拾好行囊,出發。
02|82座木棧道
一早從已經無雨的平地出發,越往高處,霧越濃,但還是看得見些許藍天,還有群山們的樣貌。抵達塔塔加停車場後,馬上感受到寒意,還有渺渺細雨,只能忙不迭地加上一件薄長袖稍微擋擋。往上走到管理站,刷完身分證,等待接駁車的同時,外頭的雨勢加劇,領隊請我們穿上所有的雨天裝備——這還是第一次全裝上陣,另外加上岩盔,感覺被束縛了好多層。無論如何,相當感謝有接駁車,讓我們不用在雨中踢管理站到登山口的2.4K。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天候不佳,從停車場到塔塔加登山口,只有我們一組人,有些寂寥。在雨中起登,第二次拜訪這條山徑,有點陌生,又有點熟悉,畢竟上次造訪前鋒,是個大好天氣。一側是山壁,一側是懸崖,揹著對我來說有些負擔的重量(約莫8公斤),右肩膀已經在哀號,還好心中是踏實的。萬幸是,雨漸漸停歇,走到1.7K處,領隊宣布可以把雨衣收起。確定不會變成落湯雞,真的是一份大禮。

到排雲山莊8.5K前,除了幾段之字陡上外,大多路段平緩好走。只是連日大雨,部分路段竟化做潺潺溪流,特別需要注意腳下。除此之外,最有記憶點的即是一路陪伴著登山者的木棧道們——每座都有自己的編號,以及現在海拔高度。接近海拔3000以前,我認真盯著腳下每座木棧道的標示,卻也不記得是從哪一座開始超過海拔3000了。
玉山國家公園於1985年成立,迄今已有36年寒暑,最初棧橋僅20座左右,如今已增加4倍達82座之多,原因不外乎是颱風、豪大風或地牛翻身等諸多因素,導致原本平穩的山徑或步道遭到重創,造成路基下陷、坍塌甚至山崩等種種傷勢,才須透過棧橋工法予以修復。
——自由時報(2021)
03|山屋初體驗
走過最後一段上坡,迎接我們的是傳說中的豪華五星級山屋——排雲山莊。位處海拔3402公尺,是棟兩層樓的建築,前方面向山谷,風景甚好,左右兩側步道,一處往玉山主峰方向,另一處往西峰。進門後,右側可以掛晾濕衣服,經營團隊亦提供拖鞋(五花八門)供山友們更換,也訂立了不得穿登山鞋上二樓的規範(但必須做些防呆措施,防止有山友一時糊塗穿錯鞋,不然可要穿拖鞋上主峰了)。一樓餐廳除了用餐外,也是山友們交誼的場所,飲用水、更衣室、廁所以及手機充電站等公共設施皆設置在一樓。

二樓是主要住宿區,我們這一團分配到10號房,上下舖加起來總共可以容納22人,不過似乎因為天候不佳的關係,除了我們這組人外(共8位),只有另一對夫妻入住,當晚只有不到半滿。我們兩人被分配到上鋪,要爬上爬下挺累人的,到當天五六點,觀察到有空著的下鋪無人入住,就順勢遷移了。房內除了床位以外,有大格子可以放置登山包,在下舖也相對方便整理。趁著晚餐前的空檔,把明天攻頂要用的物品整理好,飯後就可以趕快休息。
晚餐原本排程是在五點,但經營團隊四點半就在喊人吃飯了。在高山上,能吃到熱騰騰的雞腿還有排骨,真的像在作夢,配菜還有湯也都不馬虎,非常感謝協作們的付出。略為尷尬是,原本廁所跟水龍頭都還有水的,但到晚餐前後,竟變成無水可用的狀態,上完廁所只能用底部破洞的水桶裝水,自行沖水(非常擔心腳上唯一的羊毛襪會因此遭殃)。飯後,簡單清潔口腔完(為了保護環境,山屋不可使用化學性用品:牙膏X洗面乳X),還沒六點,就戴上眼罩跟耳塞,鑽進睡袋,準備休息。

七點熄燈後,屋內一片漆黑,已經不用眼罩,但我還沒睡著。在睡袋裡待了兩三個小時,身子還是暖不起來,已經將所有衣物都穿上,羽絨衣、防風層、毛帽,外加暖暖包,感覺軀幹的熱能不足,無法把能量傳遞到手腳,想著再過幾個小時就要起床攻頂,絕望感油然而生,不禁想著如果都沒睡著,可能就不上去主峰了。
還好隊友注意到我的異樣,給了我一件發熱衣,效果拔群。換穿好再次鑽進睡袋後,馬上感受到軀幹的熱度上升,暖意開始往手腳擴散。雖然寢室內如雷的打呼聲不絕於耳,但在耳塞阻隔下變得模糊。約莫九點多,我終於順利進入夢鄉,把握最後幾個小時,讓身體可以從疲勞中恢復。
04|山的樣子
清晨一點半,是時候起床吃早早餐,但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硬是多賴床了好一陣子。早餐是簡單的清粥小菜,沒有太多興奮感,略微緊張地整理行囊,兩點半正式從排雲山莊出發。隊友的狀況不佳,幾乎是整夜沒睡的狀態,除了被打鼾聲襲擊外,他旁邊的同寢者會頻繁且用力地翻身,這份煩躁感使他難以入眠,加上因頭部疏於保護,導致輕微頭痛。只能說,要在山屋一夜好眠,除了充足準備,也需要一些運氣。
昨晚被冷怕了,出發前我穿上所有的保暖衣物,但外頭意外地沒有想像中寒冷。其他隊員也表示,睡覺時感覺特別冷,領隊說,大概是因為租借的睡袋有些濕氣,所以保暖功能變差了。從排雲山莊開始的路途,是緩緩地上坡,身子很快就熱了起來。為了降低高山症發作的機會,還有控制登頂時間,領隊走得不快,也時不時停下來讓大家整裝或休息。往山上看,有山友們頭燈發出的點點光芒,往山下看,是遙遠貼地的都市星火,頭頂上則是稍被雲層遮擋的星空,好似被這些光亮守望著。
隨著海拔提升,我們即將進入稜線區域——領隊囑咐,把所有禦寒的衣物都穿上,尤其是頭部必須要保護好。風勢開始增大,停下來休息時,身體很快就冷了,不太適合久停。越往上,腳下地質越顯破碎,風化程度顯著提高。最後的避風休息點,也是著名的鳥籠走廊,其實風也不小,多組隊伍在此處歇腳。前方只剩最後0.3K——也將是最挑戰的路段。
一踏出鳥籠走廊,馬上就理解為何此處被稱為「風口」。風發狂似地吹襲,絲毫沒有要停歇的意思,一移動腳步,就感覺身體要被吹歪,只有緊抓住釘在岩壁上的鐵鍊,將自己往上拉,同時必須注意腳下,風化的岩坡,踏點需要慎選。無腦跟著前人腳步往上攀登一陣子後,風勢終於變小一些,但路徑更加陡峭了,登山者就像山羊一般,緊貼著岩壁挪移前進。由於每一步的落差甚大,登山杖在此處已經沒有太大作用,若沒有鐵鍊,真不知道該怎麼繼續下去。
最後的0.3K是,是對心智跟體能的雙重挑戰。專注著腳下的步伐,不知不覺間,天色已然微亮,不再需要頭燈就能看清四周——我竟然身居如此險地。氣喘吁吁地,聽見前方傳來歡呼聲,想必是登頂後的慶祝。
五點左右,終於登頂。天色整體是微微地灰,朝東的方向有些橙紅,峰頂的風勢依舊驚人,可以環顧四週所有的山景,上天對我們很好,是出了大景。由領隊指揮,跟「玉山主峯」的石碑拍了幾張照後,只想找個地方躲風,邊等看看是否有日出。真的有些筋疲力盡,竟對眼前的美景一點心動的感覺都沒有。在我們斜前方的山友坐定後,馬上扒了顆粽子果腹,聽著他們的對話才知道,他們一行人12點就從登山口出發,花了5個小時攻頂,等下還要去造訪其他山頭。對照起自己狼狽的樣子,經驗與體能的差距,在山上實在過於明顯。


05|我與百岳的距離
等到五點半,看來是無緣日出。我們這隊成員除了一位帶著畢業服上來拍照的妹妹外,看起來都不想再待在峰頂,最後拍了一張大合照後,領隊放我們各自下山。下山自然又是另一段心智折磨的開始,狂風拂身,每一步都戰戰兢兢,回到鳥籠處才終於鬆一口氣。天光已亮,剩餘的下山路段宜人許多,可以好好欣賞一下來時的路。
因為下山技巧差,我們是最後尾,領隊跟在身後,隨興地跟我們聊著天。然而,此次行程最大的意外就這麼來訪——一個不留神,我的左腳踩上一塊不穩定的石頭,只有單手拿杖,沒能支撐住身體,就這樣跌坐在地,左腳踝傳來強烈的疼痛,一時之間只能在地上扭動。走在前方的隊友一驚,馬上回頭查看狀況,萬幸是領隊就在後方,馬上趕來脫下我的鞋襪,從包包裡拿出一塊消炎貼布,貼到傷腳的後腳跟,再以彈性繃帶固定好腳踝。

過了一會兒,痛感下降不少,領隊請我嘗試站起來,施加壓力到左腳後,是還可以忍受的程度。我靠著兩隻登山杖,開始緩慢移動下山,還好走得越多,痛感越低,讓整體過程沒那麼痛苦。不過因為手臂承擔了更多重量,很快就疲累了,走一小段就忍不住想要停下大口換氣,才感覺有辦法繼續走下去。
還好排雲山莊離我受傷的地點並不遠,拖拖磨磨地,約莫七點多終於抵達山莊。實在沒有力氣走上二樓收拾行李,只能讓隊友幫忙收拾了。我待在一樓餐廳盡量多休息一些,但身體一冷卻下來,腳踝的痛感明顯提升起來,除了內側一小部分位置不發疼以外,圍著距骨的整圈軟組織都在隱隱作痛著。
早餐時間是七點半開始,服務人員數著用餐人數,再回頭進廚房出餐。在山上可以吃到清澈的湯麵,頗為感激,味道相當家常,除了粉絲以外,有幾塊肉還有火鍋料,份量不多,但足夠了。用餐期間,領隊跟醫療班人員說明了我的狀況,一位看起來相當有經驗的大叔眉頭皺都沒皺地說,那只能慢慢走下去了。隊友跟醫療班人員拿了兩份消炎跟止痛藥,下山前先服用,盡量讓痛感可以不那麼干擾我的行動。下山的路,領隊也讓大家各自行動,只有要求大家九點前要出發。我們自然是動作最慢的一組,隊友盡量把我背包內的重量都轉移到他那邊去,最後只剩下5公斤,沒了上山時的沉重感。
整裝完成,正式面對8.5K的遙遙下山路。久坐後再將重量放到傷腳上,真的需要一點勇氣,還好都是可以承受的,多走幾步後,步伐相對順暢起來。走平路問題不大,傷腳只有特定角度被拉扯到會有痛感,看起來是輕微跛腳的狀態。而走了一段相對艱難的下坡路後,也大概抓到訣竅——要把傷腳留在上一階,讓好腳去承受落地的衝擊。遇上樹根或踩點較嚴苛的路段,心中還是忍不住想要嘆氣,不過沒有比能夠自己走下山更好的結果了(隊友一度想到要叫直升機,但那真的是不可能的選項。真的不能走的話,大概率是請協作幫忙揹下山,我更不願意做這個選擇,內心會愧疚一輩子的)。
看見第一個0.5K的木樁時,真的有些感動——我竟然能帶著傷走這麼遠,完成十七分之一了。剩下的路,就這般走走停停,除了不斷被山友超車之外,領隊跟他同事的鼓勵,真的對我的心靈很有幫助。好在傷腳可以承受的壓力與活動範圍漸漸被打開,疼痛對精神力的耗損沒有想像中巨大。有一點心力的時候,就看看明豔的山頭,知道自己所謂何來。
接近下午兩點,終於迎接最後一個0.5K木樁。此時,精神力跟體力接近枯竭,忍不住開始抱怨起最後這0.5K感覺太遠了,為什麼走這麼久還沒到頭。抱怨歸抱怨,腳沒停下,登山口就在那裏等著。回到登山口後,總算能夠借助雙腳以外的載具移動,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疲憊席捲而來。
06|讓山認識我
回程亦是漫漫長路,輾轉幾次車趟,終於到家。怎麼好好照護傷腳,自然是一大課題,不過我也算經驗豐富,能取用的資源也多,其實並不太擔憂它的復原。最大挫敗感反而來自於——沒能好好享受這難得路程中的一切。在每次吸吐之間,我有多少是在想著自己,或擔憂著什麼,而不是真正地與山連結,把每一份美都收進心底。
第一次上山過夜,經驗不足,是理所當然的障礙,而能力不足,又是另一個讓人沮喪的現實。不得不承認——我不認識山,山也不認識我,所以落得如此田地。我的心在完成一個里程碑,跟不滿於過程的夾擊下,也感覺像是挫傷了。
身上有傷,心裡也有傷,這趟旅程是山給我的試煉,作為一個不純熟的挑戰者,不該期待無傷下場。這份未曾經歷的艱難,融合進我的生命經驗中,啊,我們已在彼此身上刻下痕跡。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