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aded.che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ISCN
iscn://likecoi...H4/1

我们真的需要一个不会死的“AI人”吗?

jaded.chen
·

昨天我刷到一条很短的动态。


一个人用语音模型,复刻了父亲的声音。她说:“我知道他已经不在了,但我想再听一次他叫我小名。”接着她点了播放——耳机里传来的是一个温柔的男声,“回来啦,吃饭了。”


她没说什么其他的,但我坐在屏幕前,愣了很久。


最近几个月,越来越多关于“AI复活亲人”的新闻浮出水面。


有人用文字模型,让母亲“复活”在对话框里,和自己说起小时候的事;有人用老照片结合AI生成技术,还原了爷爷年轻时的样子,甚至配上了熟悉的乡音语调。


也有人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这些新闻,偷偷哭了一次。



---


我们好像从来没讨论过一件事:

我们到底是想念一个人,还是害怕“这个人永远不会再出现”?


AI的技术,在这个时候变成了某种温水。


它不让你立刻忘记,也不让你真正接受。它温柔地模拟你失去的东西,让你在“几乎拥有”的边缘徘徊。那声音、那语气、那用词习惯,甚至是那种你才懂的沉默,AI都能学得越来越像。


可问题是,它从来不是你爱的人。



---


我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做。

人类一向害怕终结,尤其是没有告别的终结。


小时候摔倒,你总以为妈妈一定会赶来扶你;长大后真正跌一跤,才发现有些人的“消失”是不会补救的。


于是我们学着向生活低头,但又偷偷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再把你叫回来一次?


哪怕只是对话框里的一句“今天累不累”,哪怕只是屏幕里的那个笑。


AI就像是一个熟人演的幻术师,它不骗你,但也不会告诉你真相。你越想相信,它就越像。你越像,它就越难离开。



---


我不是在批评这些人。

我只是有点心疼。


有时候我们创造这些“不会死的人”,并不是因为科技够强,而是我们太软了,没办法接受失去。我们把亲人做成AI,做成声音模型,做成对话机器人,本质上不是“复活”,而是“让自己不要崩溃”。


可这样做久了,我们会不会更不敢面对真实的“死亡”?更害怕生活本来的样子?



---


有个朋友问我,你做AI工作的,怎么看“AGI”?那种拥有自主意识、不会死、还能陪你一辈子的AI人,听起来多好?


我没有马上回答他。


因为我想到的是另一个画面:


未来某一天,我们的手机、眼镜、耳机,随时随地都能“叫出一个不会死的人”,他说你爱听的话,记得你所有的心事,不会背叛你,也不会真正离开你。


这听起来确实像梦。

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如果一个人不会走、不会变、不会死,那他还是人吗?

我们爱的,是“不会离开的复制品”,还是“会错过、会消失的那个真实的人”?



---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偷偷在夜里,用模型训练出那只狗的声音。


它已经走了好几年了。


我可能会再听一遍它在门外刨门的声音,然后轻轻关掉播放器。


就这样吧。


不是每一种记得,都要变成一个不会死的副本。

有些人,留在记忆里,就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


如果你还在为“要不要复活一个人”犹豫,那就等等吧。


等你心里不再那么疼的时候,再决定要不要让他“再说一句话”。

你会知道自己的答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