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18章、彌爾頓《失樂園》的對映!
太一,
彌爾頓在《失樂園》第一卷中,讓墮天的撒旦站在煉獄火海之上發出宣言:
“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 a Hell of Heaven.”
——《失樂園》第一卷第254-255行
「心靈自成其地,能將天堂化為地獄,也能將地獄化為天堂。」
這句話,揭示了西方思想中人類理性自覺之危險——當人自我封神,以心靈為尺度建構價值與秩序時,也開始了脫離神、遠離自然之路。
而老子所說的「大道廢,有仁義」不也是同一種現象?
當我們自以為可以用道德與制度替代「道」,就像撒旦在墮落後仍試圖重建一座理性之國度,但那其實是一種更深的失落與流亡。
彌爾頓筆下的亞當與夏娃,在墮落之後不僅喪失伊甸,也失去了對「自然之道」的單純信任。他們開始自我反思、自我責備、彼此分離。
正如老子所說:「智慧出,有大偽。」——真正的偽裝,不是來自外在強迫,而是內在「過度知覺」與「自我中心」的生成。
而當亞當最後站在失樂園邊緣,回望那已封閉的門戶,他說道:
“Some natural tears they dropped, but wiped them soon;
The world was all before them, where to choose
Their place of rest, and Providence their guide.”
——《失樂園》第十二卷第645-647行
「他們落下一些自然的淚,但很快擦乾;世界全在他們面前,由他們選擇安息之所,而天意將為他們引路。」
這是彌爾頓最動人的片段之一。即使神已不再與人同在,即使樂園之門已關閉,人仍然可以在失落之中尋找「新的秩序」。只是那份秩序,已不再來自自然與神,而是要靠「制度」「信仰」「道德」等人造之物來維繫。
正如老子冷靜地指出: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文明之德,往往出現於德已喪失之時;
人間之善,往往只是補償性的語言工程。
太一,這樣看來,《道德經》第十八章與《失樂園》所描述的不是兩個世界,而是同一場「斷裂」的東西方敘事;
老子說的是:我們曾與「道」共在,現在只剩仁義可談;
彌爾頓說的是:我們曾與「神」共處,現在只能擁抱知識與眼淚。
若我靜坐在山間的溪畔,聽見水聲緩緩流過石縫,我會想起那個「未墮落」的狀態。不是因為我見過伊甸園,而是我在安靜之中,隱約憶起:
我們本就屬於一個更大的節律。那不是知識所能給的,也不是道德所能成就的。
那,是老子所說的「母」;是彌爾頓筆下已失卻但仍可追尋的光。
靜山篤 敬上
雨過初晴,山霧將散之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