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_Ch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時代退化三部曲(一)︰肉身成為最後的信仰

Tony_Chan
·
·
為何人類會退化到這一步?

人類文明表面上持續向前,但於感官層面已出現反向運動。
科技加速資訊流動,社會需求提高效率標準,注意力變成一種可被交易的資源。
在這樣條件下,人類逐步由「追求深度」轉向「追求刺激」。
這篇文章旨在解釋:為何現代人會退化至只相信肉身與感官的語言。


注意力變成資本後,精神能力被迫退出市場

當算法開始以「短、快、強烈」作為內容優先標準,人類自然被訓練成依賴即時反應。越能激活感官的事物,越容易在系統內獲得生存空間。

深度思考的時間需求實在太高,回報諂太慢,專業累積的成本也太大,競爭者亦多,可以快速刺激感官的影像,在這些比較之下更具市場效益。

所以人類逐步放棄需要長期投入的知識與技藝,轉而追求能立即帶來確定感的刺激。
感官取代精神是一種被動選擇。


身體重新被賦予語言功能,甚至成為主流語言

在感官經濟中,最容易輸出、最容易消費的語言就是肉身,外貌、身體線條、裸露程度,都能直接產生生理反應,身體變成溝通媒介,甚至取代文化與象徵的功能。

在此脈絡下,人類開始以「可見度」衡量社會價值,而肉身是最直觀、最無需解碼的訊號。只要能刺激觀眾,就能獲得注意力,而注意力能再轉化成流量與收入。

肉身於是變成信仰:提供快速確定性、無需解釋、容易複製、容易出售。相反,精神價值缺乏即時回報,於是逐步邊緣化。


科技與平台結構鞏固了「快感優於深度」的路線

感官經濟並非自然形成,而是由平台邏輯所推動。
算法會持續監測哪類刺激最有效,並強化能夠最大量激發生理反應的內容。

這種循環造成三種後果:

1. 刺激被優化

2. 深度被淘汰

3. 內容逐步向生理反應傾斜

於是人類越來越依賴可帶來快感的事物,但便越失去與複雜事物相處的能力。
這種退化在文化環境,人類學習與世界互動的方式,被平台重塑。


精神活動本身被視為「成本」,而非價值

閱讀、創作、學習、訓練需要大量時間與沉浸,而現代人對時間的定義偏向回報速度。
當大部分社會活動都以「換取結果」作為目的時,精神活動自然被視為低效率。

這種價值轉向,使人類更依賴能提供強烈即時感的內容,例如裸露、聲色、戲劇化刺激。
精神世界並無消失,只是被推入無法產生即時回報的位置。
當社會不再獎賞深度,人亦無法維持深度。


肉身成為最後的信仰,是文明過熱後的冷卻現象

當文化、宗教、思想等抽象意義無法提供穩定方向時,人類傾向依附最具確定性的元素。
肉身提供可以量度、展示、比較的語言,在混亂社會中提供一種可掌握的存在感。

所以今天的感官經濟可說是意義過度消耗後自然出現的結果。
人類回到能直接感受到的層面,靠肉身確認自己仍然存在。

這種現象是一種文明退化,但同時也是文明的自我重置。
當感官的極限被耗盡,人類必然重新尋求精神結構。
現階段只處於退化的低點。


結語:退化不是終點,而是價值重置的前期

本篇回答「為何人類會退化到這一步」,退化源於三個結構:

1. 算法以刺激為效率指標

2. 肉身能提供最快回報

3. 深度在市場中不具競爭力

人類並非選擇退化,嚴格來說是被市場環境推向此路徑。
理解這點,才能理解第二篇、第三篇所討論的個人與制度問題。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