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江江修炼笔记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不是别人故事里的角色

江江修炼笔记
·

有天突发奇想,和AI聊起自我觉察,出现这样一段对话:

我:想聊聊孩子成年后和父母家庭之间的业力关系

AI:亲子关系,是我们此生最早、最深的牵绊——

它既是一种生物性联结,也是一种灵魂契约;

它不仅影响我们如何“被爱”,也决定我们后来如何“去爱”。

而当孩子长大成人时,“我是谁?”与“我是否还要为父母而活?”这两个问题,常常构成灵魂成长的关键节点

我们不是随机出生在某个家庭的。

许多灵性传统都认为:

我们选择了这对父母,选择了这一生要经历的核心课题。

我:你来提问,探寻我的父母在我身上留下的影子

AI:关于「爱的方式」

你父亲/母亲最常用的方式表达爱是什么?是语言、付出、控制、牺牲、沉默……?你是否在对他人用着类似的方式?

我:我觉得我父亲从来不表达爱,而且会说反话,会夸别人的孩子,会用他以为的高标准高要求打压我,我母亲其实是爱我的,但是她爱的方式是一种“我希望的人生投射”

AI: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为你一起构建一张“灵魂成长地图”,在你和原生家庭之间,建立新的边界、新的理解、新的自由。

我:我不是你们故事里的角色,不是你们人生的“再来一次”,过去我的人生总有隐隐约约的观众,当我不满足期待时,我仿佛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但是我原谅我自己,我安抚我自己,我鼓励我自己,我认可和爱我自己,虽然我还没找到本心想走的那条路,但是我已经知道我应该去找我自己想走的那条路了。

我:把你们的人生、期望、失望、不甘,还给你们,我爱你们,我感激你们,但是你们是你们,我是我。


过往身上总有好多期待和隐隐约约的理想投射,小时候家长总说我“是很好带的小孩”自己睡觉自己玩,从不缠着大人哭闹;上小学了会自己背书包,夸我是懂事独立的小大人,于是再也没撒娇让大人帮我背过书包。

后来一路长大,自己学习,自己照顾自己,工作了一个人生活,修洗衣机,跨城市搬家,哭过烦过,没求助过。

渐渐的失去了求助的能力,是的,失去了求助的能力,甚至会觉得求助可耻,觉得求助=我很笨,我很差,我拖后腿,我很糟糕。

错误的心态蔓延到了工作上,进一家“好的公司”成为了评价自己价值的高分项,承担很多的工作获得所谓“好绩效”“嘉奖证书”成为了另一个附加满分项目,“负责”“尽职”“可靠”成为了榨干我的肾上腺素,几年之间,心力疯狂熬干。


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不值得呢?

大概是体检开始长结节;离职以后被抱怨抛下一切不负责任;被搭档抱怨给后来人“她一天到晚说是干多少事,走了没她也能转嘛”,诸如此类。

直到有天坐在南巡古镇的街边,看对面的大爷钓鱼,旁边的小孩哥目不转睛的盯着水里,大爷一扬杆,就起来一条鱼,扬三回,就起三条,小孩也笑,大爷也笑,小鱼儿应该笑不出来,直到大爷收杆,把桶里的小鱼倒回水里,小鱼应该能笑了。这一刻,很值得。

意义是什么?在我觉得不值得之后,我陷入了混沌,陷入混沌的原因是:“我知道这路不对,但我在找一条我认为值得的路。”那什么是值得的呢,意义是如何定义的呢?还不知道,所以混沌着,没事,再混沌一会儿,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中间和好多师长、朋友对话,我问他们:“你有过追求意义的阶段吗?”

这段回应特别喜欢:“追寻意义也没关系,因为你不追寻,就体验不到什么叫“当你不再追寻。”

于是我放心的接着思考和追寻意义,有天在张家界的山里当猴子(玩笑话),小溪从山上哗啦啦流下来,冲成浅而平缓的水潭,大人小孩都光着脚在水里摸石头,混凝土块被冲刷的圆圆的,摸起来像早些时候买回家搓澡的火山石,啤酒瓶玻璃块也冲刷的圆圆的,像棵没晒到太阳的阳关玫瑰葡萄迷你版。

猴子坐在树上,这棵树一堆,那棵树一堆,还有一只荡来荡去的最符合路牌的提示:野猴顽劣,请勿逗玩。不怕生的小猴子和刚出生的小孩一样大,坐在石梯中间,伸手向人类讨要零食,猴妈妈坐在后面,神情放松放任小猴子和人类互动。

踩水的小孩子把形状平缓的大块石头、小块石头叠起来,叠成小小的石头塔,找到一块不大不小的,把小块石头抬起来,放在大小时候中间。

真好啊,这一刻在我过往感受里,可能会被定义为“奋斗人生中的精彩片段”“下一段冲刺的中场休息”。

现在我不这样想了,站在溪水里的那一刻,我的想法是:“此时此刻,正如每时每刻。”


回看对意义的追逐,当下的理解是:

所有结果本质上都只是过程,甚至拉长时间周期看只是一个瞬间,但去做、去创造、去构建、去重塑都能带来一些“瞬间的变化”,正是因为一切都可能没有意义,所以可以赋予任何意义。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