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制暴真的能帶來正義嗎?還是只是另一種無力
一、那一腳之後:笑聲裡的矛盾
那天我看到那支影片的時候,老實說,我笑了。
不是因為覺得暴力有趣,而是因為那畫面太突然、太像戲劇裡的情節。
那一腳把人踢到對面座位,像極了那些「正義反轉」的電影橋段。
我想起《黑暗榮耀》。那種「以暴制暴」的快感,確實讓人解壓。
明明知道現實不能這樣做,但在劇裡,看著受害者終於反擊、看著惡人被懲罰,
心裡還是會升起一股替天行道的快感。
因為我們都太熟悉那種「無力」……
被欺負時沒人幫忙,報警也沒用、說理也沒人聽。
現實裡的正義,常常慢半拍;法律的邊界,也常常留下一片灰色地帶。
所以當看到那一腳時,我能理解人們為什麼拍手。
那是一種代償心理,一種「總算有人替我們出氣」的滿足。
但也因為我懂這種感覺,我更害怕:
當暴力被拍手的那一刻,正義也開始變質了。
我們可能沒注意到,自己正在學著「怎麼用別人的錯,合理化自己的憤怒」。
二、網路正義的快感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在網路上看事件的方式,
其實很像在參加一場大型的情緒共演。
我們並不是真的想了解發生了什麼,
而是想找個出口,讓心裡的某種「不公」被平衡。
那一腳之所以被拍手,不一定是因為大家支持暴力,
而是因為我們太懂那種「終於有人替我們出氣」的感覺。
現實裡太多委屈沒地方放、太多理說不清的時刻,
當有人勇敢出手,我們彷彿看見了自己也曾想過的衝動。
只是,我常在想,這樣的快感會不會也讓我們慢慢麻木?
我們開始習慣了用「爽不爽」來判斷對錯,
用「報應」來取代思考,
甚至忘了問一句:「接下來呢?」
那一腳踹出去的瞬間,的確解氣,
但如果有人因此受傷、甚至失去什麼,
那份快感還能成立嗎?
或許我們都沒有標準答案。
也許這不是要爭辯誰對誰錯,
而是讓我們停下來想: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需要看到別人「受懲罰」,
才能覺得這世界有公道?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
只要我們還願意問「為什麼」,
人性裡那份溫柔,就還沒被吞沒。
三、沒有分級的世界:當情緒成為教育
我常常在想,網路世界是不是太自由了。
這裡沒有年齡分級,沒有情緒緩衝,
每個人都能在第一秒留言、第二秒審判、第三秒拍手。
而這一切,被更多人看見的,不只是事件本身,
還有我們怎麼對待「情緒」這件事。
成年人或許知道分寸。
我們理解那一腳背後有風險、有責任;
我們知道法律的邊界,也知道行為會帶來後果。
但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孩子,他們還在學習「怎麼看世界」。
他們看到的,可能只是那個瞬間的勇敢與掌聲。
對他們而言,「被欺負就要踹回去」、「反擊才叫正義」
會變成一種下意識的模仿。
因為沒有人在網路上教他們什麼是比例、什麼是界線。
情緒傳染得太快,理智卻學得太慢。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學一門新的課:
學怎麼生氣、怎麼表達、怎麼處理不公平。
只是這門課沒老師、沒教材,
我們都在彼此的留言裡、影片裡,一邊學、一邊教。
如果孩子看見我們為暴力鼓掌,
他們會以為那就是勇敢。
如果孩子看見我們用言語羞辱他人,
他們會以為那就是正義。
如果孩子看見我們沉默、袖手旁觀,
他們也會以為那就是「不要惹麻煩」。
其實,每一個我們的反應,
都在悄悄地教育他們「情緒可以怎麼被使用」。
而這,才是我覺得最可怕、也最值得我們反思的事。
因為網路世界沒有保護機制,
每一次拍手、每一句酸語,都像是一種「情緒示範」。
我們以為只是在表達自己的立場,
但在那些還分不清對錯的眼睛裡,
那就是他們學到的「世界的樣子」。
所以我不想去判斷誰錯誰對,
我更在意的是:我們正在示範什麼。
當我們在情緒裡尋求出口的同時,
是不是也該問自己
我們希望下一代學會的是「如何報復」,
還是「如何理解」?
四、除了暴力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做法?
有時候我在想,
我們是不是太習慣用「激烈」的方式證明自己有立場了。
說話要快、態度要硬、反應要狠,
好像只有夠強勢,才不會被人欺負。
但除了暴力之外,
真的沒有其他做法嗎?
那一腳看起來乾脆、果斷、毫不猶豫,
可是在現實裡,
每一次動手都可能帶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後果。
不是每個被踹的人都只是跌坐在地,
有的人會摔傷,有的人會流血,
甚至有人因此成為新聞裡永遠不會被解釋清楚的那一方。
或許,我們需要重新想想什麼叫「勇敢」。
勇敢,不一定是動手。
有時候,勇敢是能在憤怒的時候,還願意深呼吸一下。
是能夠在被挑釁時,選擇不讓自己失控。
是能夠在混亂中說出:「我不想用這樣的方式回應你。」
這樣的勇敢不華麗,也不戲劇化。
它沒有掌聲,甚至常被誤解成「懦弱」。
但那其實是一種更深的力量
你知道你有選擇,你知道你可以不讓情緒決定一切。
我們能做的事,或許比想像的多:
報警、拍照存證、請司機協助、請乘客作證,
甚至單純地「離開現場」都算。
有時候,能平安退一步,就是最成熟的反擊。
我不是要替誰辯護,也不是在說不該反抗。
我只是想問,
如果有更多的選項,我們願不願意嘗試?
如果可以用理智守護自己,而不是用暴力防衛,
那會不會其實更有力量?
我們總說「世界太亂」,
但改變的起點,從來不是別人,
而是每個在情緒裡還能保留一點清醒的人。
五、我們都在學習怎麼面對
我沒有要告訴誰該怎麼做,
只是想一起去想:
在情緒那麼大的時候,我們還能不能保留一點空間?
也許我們都在學。
學著怎麼生氣、怎麼表達、怎麼面對不公平。
學著讓心裡那股怒氣,不至於吞沒自己。
學著在衝突裡,還記得人與人之間其實可以有另一種對話。
我知道現實裡有太多無力。
法律不一定保護得了,理性也不一定有用。
但也正因為如此,
我們才更需要去找那條「不傷人、也不委屈自己」的路。
或許我們都會被那一腳解氣的瞬間吸引,
因為那是人性裡的真實。
只是希望,當我們笑過、看過、想過之後,
還能慢慢去理解:
那個「想保護自己」的念頭,其實也可以更溫柔一點。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個在情緒裡仍願意呼吸的人。
願我們在看見衝突的時候,
能記得自己也有選擇的自由
去理解、去沉默、去對話、
或只是靜靜地,不讓怒氣替自己決定一切。
因為我們都在同一條路上,
學著怎麼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
還能用平靜,保護自己,也保護世界。
結語
我們都希望世界能更有秩序、更有溫度,
希望壞人被懲罰、好人被理解。
但現實常常讓人失望,
因為有太多事情,我們真的改變不了。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
無法讓每個人都講道理、都守分寸、都有同理心。
有時候,我們甚至連讓自己冷靜,都很難。
可若有一天,
連「相信自己能改變一點什麼」的念頭都失去了,
那才是真正的絕望。
因為世界並不是在別人的錯裡崩壞,
而是在我們放棄改變的那一刻,開始沒救。
所以我想,
就算只是努力讓自己更清醒一點、更溫柔一點,
那也算是一種修復世界的方式。
我們改變不了全部的人,
但能選擇自己成為哪一種人。
也許我們都知道暴力不是答案,
但在無力的時候,誰又不曾渴望過「報應」?
我們能不能找到另一種方式,
不讓怒氣吞沒自己,也不讓理性被誤解成懦弱?
留言說說,你曾經在情緒裡做過最冷靜的事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