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话1018》141—150
《微书话1018》141—150
作者 向明
141
古代书贵,读书难,藏书更难。印刷术发明之前,书本凭手工抄写,故“鲁鱼亥豕”“无错不成书”。据《梦溪笔谈》载:“宋宣献博学喜藏异书,皆手自校雠。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缪’。”雠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今人对重要文稿的核校,依然如故。
142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有曰:“古人校雠,于书有讹误,更定其文者,必注原文于其下,其两说可通者,亦两存其说;删去篇次者,亦必存其阙目,所以备后人之采择,而未敢自以谓必是也。”古人勘校如此审慎是有原因的。毕竟,历代字体不同,又无标点。私坊刻书多、通假字多、抄录的书也多,且方言盛行。
143
苏东坡生活的年代,不存在雾霾之类的大气污染,所以,雨水、雪水都被他誉为“天泉”。有《东坡志林》为证。“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比美而有益”。《红楼梦》中妙玉约宝钗、熏玉吃体己茶,黛玉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答:“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妙玉妙哉!
144
许多人都喜欢清幽雅致、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像松声、涧声,山禽声、野虫声,鹤声等,皆属于“皆声之至清者也”(南宋倪思云语),须身临其境方能体验。另有一些人为的、文化意义上的清音——如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则是必须学会倾听。你得做个有心人,人到了,心更要到。
145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实用性地解说山水,还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大自然。北宋画家郭熙的山水观,则洒脱多了。“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还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可居者。”一些山水原本就可望而不可即,更不必征服。
146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说白了,就是一个平面,没有光线塑造的立体感。郭熙《画训》曰:“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这话说得颇妙。但仔细一想,山的远近高低,只靠线条是难以表现的。像人鼻尖就比鼻翼亮,为何不画出来呢?
147
人类为何要关心宇宙?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动物,会担心天塌下来或星星远离而去。B•格林在《隐藏的现实》书中说:“当我们的祖先在草原上捕食猎物,在森林里采集野果时,计算电子的量子行为,寻找黑洞的宇宙学意义之类的能力并不会增加他们的生存优势。”爱琢磨,或许就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148
B•格林介绍了一种逻辑上的“稻草人谬误”,它是指在辩论中创造的一个虚假情况:自己设立一个靶子,然后去攻击它。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就是一个典型,是“稻草人谬误”之现实版本,即生造一个概念,并视作靶子。事实上,马克思列宁斯大林主义,包括“革命”“政治”“人民”等词汇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149
在余英时《中国情怀》书中读到:“孟子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这话比“学而优则仕”朴素直白多了。在孔孟的年代,读书识字的人少,让有文化的人做官是当然之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在孔子眼里,樊迟不是个好学生。
150
我国科考之前的官员任用制度叫“举孝廉”,即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东汉“孝廉”,一为储生,即入太学;二为文吏,担任法律、文史之类的职务。储生好比上中央党校,文吏有如进入公务员序列。汉末“枭雄”曹操,便是官二代加“举孝廉”干部。刘备则是野路子出身,是拉出一支队伍后,再被任命为官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