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omi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为什么中国大陆对BL如此敏感?一场文化权力的深层对抗

yomi
·
BL (Boys’ Love)剧在大陆始终处于“禁而不绝”的边缘状态。官方将其视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有害内容,但事实远不止如此。BL触动的,不只是性别或情欲,更是对性别秩序、意识形态、父权体制的隐秘挑战。我们看似在嗑一对男男CP,实则在参与一场文化结构的裂缝之中。

一、BL到底“冒犯”了谁?

中国大陆对BL文化的清理与审查,并非只出于“低俗”、“擦边”或“青少年保护”的名义。它实则冒犯了三种结构性的秩序:

1️⃣ 父权结构

BL作品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

  • 男性在其中可以柔软、被爱、被凝视;

  • 不再是“阳刚、理性、主导”的唯一模板。
    这对于一个强调“男人要像男人”的社会,是一种去阳刚化、非战斗化的“失控表现”。

2️⃣ 家庭秩序

在儒家伦理下,“孝”“传宗接代”构成家庭的核心义务,而BL剧则模糊了这一价值基础。

“两个男人在一起怎么延续香火?”
这种质疑不是道德判断,而是对父权制下家庭体制的焦虑。

3️⃣ 国家意识形态

BL作品多强调个体选择、自由恋爱、反抗压抑,且粉丝群体高度活跃、表达力强,容易聚集成某种“亚文化共同体”。
这对一个高度控制舆论导向、强调统一价值观的国家而言,是“思想治理”的漏洞。


二、为什么BL偏偏在中国流行?

🎯 女性情感的“出口”

在传统语境中,女性的情欲被压制、被矮化,“女主角”往往软弱、为爱牺牲。而BL给女性一个“中立安全”的情感投射空间:

  • 她们无需在剧中代表“女性”;

  • 她们是观看者、想象者,拥有主动权;

  • 她们逃离了“婚育/顺从/贤妻良母”的传统叙事。

🧨 对父权叙事的“温和抵抗”

很多粉丝未必自觉是“反叛者”,但她们对BL的狂热本身,就是在说:

“我要爱谁、看谁、怎么爱,是我的事。”

这是对“父权+国家+家庭”三位一体叙事的潜在挑战。


三、为什么国家要审查BL文化?

政策行动实质意图批“娘炮”形象恢复“阳刚叙事”,重建男性模范下架耽美剧封锁另类性别表达渠道媒体整治“粉圈文化”打散女性情感共同体,防止集体意识形成

核心不是BL本身,而是它所激发的社会力量与情感凝聚力。

BL是一种亚文化,但它比很多主流文化更具传播力、话语权与年轻人的认同感。这种“非官方情感结构”,才是真正令人忌惮的。


四、东亚对BL的不同处理路径

中国大陆:审查严厉,边嗑边查,高强度文化监管,社会态度是父权+意识形态控制

台湾:同性婚姻合法,BL蓬勃发展,保障言论自由,社会多元包容

日本:BL漫画起源地,自成一派,有着成熟的分级制度,但是性别意识分层

韩国:保守社会中稳步发展,网络舆论强势,但受到基督教保守派影响

泰国:BL已成产业,政府支持,商业驱动为主,社会宽容性高

BL的存在,是文化宽容度的试金石。中国大陆的极度敏感,不是因为BL太激进,而是因为它太受欢迎了


✅ 总结:BL是一面镜子,映出我们不敢说的欲望

  • 对女性而言,BL是自我表达的练习场;

  • 对国家而言,BL是秩序失控的预演场;

  • 对文化研究者而言,BL是性别政治、意识形态与情感治理的交汇点。

我们不是在嗑CP,而是在目睹一场文化缝隙的发生。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