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酷兒導演安德魯·海格的電影

lance_
·
·
IPFS
·

英國導演安德魯·海格並非法國導演薩維·杜蘭那樣,是一個年少成名、一夜之間獲得了全世界關注的天才和傳奇,雖然他們同樣都公開出櫃,且作品常觸及LGBT+題材。但年近中年才拍攝了長片首作的海格,他的作品中並沒有杜蘭那樣的青少年筆觸下描寫青春的躁動、乖戾與憤怒。

 海格進入大眾視野的主要四部長片,都充滿了對人生和人性的審視,這是一種深沈的目光,它略顯深沈,但卻不渙散,洞悉一個人的一生,看見了那些逝去歲月里難以割捨的痛苦。而儘管是在《賽馬皮特》中,就算是描繪一個15歲少年的故事,影片也是充滿了凝重的基調,一個更近似於堅·盧治式的嚴肅的社會分析。

《賽馬皮特》

2023年海格的新片《親愛的陌生人》,給他帶來了更多的關注,在獨立電影界收穫了不少認可和獎項提名,包攬了英國獨立電影獎的最佳英國獨立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等獎項。但可惜在英國電影學院獎獲得六項提名的情況下無一斬獲。而在金球獎除了主演安德魯·史葛提名了之外,在金球獎和奧斯卡都沒有其他提名。但這些都無法否認《親愛的陌生人》這部影片的優秀,它讓我們見證了一個中年開始他的集中創作生涯的導演,他關於人生的不斷追思,和他的藝術創作歷程。

《親愛的陌生人》

影片據稱是改編自一部日本同性小說,但這裡無意探討電影對於原著的改編。影片的主要劇情是主角Adam(安德魯·史葛飾)——一位編劇,在自己家中嘗試寫下他的父母:於他童年時便因車禍不幸離世的雙親。而在他遇見了鄰居Harry(保羅·麥斯卡飾)之後(並與之相戀),他回到童年時的家中,發現父母仍再世,並仍是當年的年輕面貌。在一次次的鬼混時空穿越中,Adam於幻想中的父母重逢,重新相識,卻又不得不再次接受他們離世的事實。同時他陷於與Harry的感情,但影片最後揭曉,Harry在與他初遇當晚便不幸離世,與Adam相伴的一直是他的鬼魂...

剝離出影片的主要劇情,會發現這是略帶有荒謬離奇意味的故事設置,但海格對劇情的駕馭下,全片連續的沈靜的氛圍營造(氛圍音樂的持續轟鳴、以及對夜晚暗沈觸覺的捕捉),讓影片變成一場沈思,或者是一次噩夢初醒、一次久病初愈,一次疲憊的酣睡後的驚起。

聚焦於片名核心“陌生人”,首先他具體指涉的是Adam與父母的陰陽兩隔。童年失去雙親,以至於一生都無法完整地認識自己的父母,便會終其一生想象自己的父母是怎樣的人呢?在他們年輕時,他們對於所生活的世界是怎樣的看法,他們對於自己所置身的世界抱有怎樣的情感?

《親愛的陌生人》

海格對此的呈現是通過在影片中使用七十、八十年代的迷人的新浪潮合成器音樂(包括Pet Shop Boys等),也即父母那個年代所流行的音樂,通過它們來追憶那個時代的情感觸覺。這也是一種迷人的戀舊主義,一種垂垂老者尤念風華正茂的惋惜。

在海格的《45年》便是這樣主題的集大成者。邁入老年的夫婦,妻子發現丈夫仍舊懷念他年輕時無比惋惜錯失的一段摯戀,心生無比苦痛的猜忌和嫉妒,彷彿發現自己選擇相伴終身的對象,不過是將自己視為某種情感的替代品,而至此一生便是一次荒唐的誤會,45年夫妻一場,原來隱藏了一些不曾被他人知,也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而這本身是一個沒有人是壞人的輸贏勝負,因為丈夫暮年追憶青春本就無罪,難道人性的狹隘不足以允許所愛之人在他人生的尾聲回頭品嘗一生中那次珍貴的甜美麼?但妻子又該怎樣消化這個巨大的空洞呢:在你之外,你所愛之人還存有更可貴的情感,而它與你無關,你也不可能與之媲美。 

《45年》

而正如同《親愛的陌生人》里Adam失去了與自己偶然間墜入愛河的Harry,原來Adam最終所能擁抱的那個摯愛,也是一具鬼魂,一個僅此一夜的陌生人,而換來的是終身抱憾,最悲痛的是你要獨自懷揣與他的回憶,不曾被他人知,也不足為外人道,當Adam來到他的老年,或許於他那時的伴侶一起,會同樣演繹一場《45年》的故事。 

這便是《鐵達尼號》這樣的經典影片所欠缺的那部分,它只頌揚了那場轟轟烈烈的終生摯愛,但試想當老年Rose或許仍想念Jack的時候,她彼時與她真正相伴一生,卻從不曾獲知這段傳奇之戀的她的丈夫,內心需要去消解多少難堪。世人皆知歌頌那段傳奇之戀,卻不知在其背後矗立的那個落寞身影。而海格捕捉到了,他是敏銳的。

回到《親愛的陌生人》,當Adam“時空穿越”,與父母重逢,這場穿越了時空的擁抱也迎來了必然的衝突,關於代際間對於同性戀身份的分歧。當你無比懷念自己的父母,多麼渴望去擁抱他們,可必須對面的是,他們正是像“陌生人”一樣,與你其實並無太多觀念上的理解和共振,而更多的是爭吵、不解、各自心知肚明的視而不見。擁抱最親的人,卻發現彼此形如陌生人,或許從來都不曾互相瞭解,真實尷尬之極,親情關係反而是限制了去作出關係突破的可能性。但也可能,這就是生而為人的部分樂趣。 

《親愛的陌生人》

海格作為一個同性戀導演(儘管似乎對“同性戀導演”的標籤化命名也是很有問題的),從來不是直接宣張性少數價值的創作者,但他也從來不是對此回避的,他擅長在處理情感關係時,表達出他的思考,依靠的是劇作和人物,而不太是直接的故事立意,而因此他對於性少數價值本身的思考也是深入的。在他著名的《愛在週末邂逅時》中,一對貌似天差地別但最終又被彼此吸引,而並又需要作出告別的戀人之間的關係,帶出了許多導演對於“being gay”的思考,關於群體自身內部的千差萬別。

《愛在週末邂逅時》

在《愛在週末邂逅時》中,海格對於恐同的控訴,主要通過主角之一迫於現實必須隱藏身份這個設置來呈現。在《親愛的陌生人》中,Adam回到家中告知父母身為同性戀的事實,幾經溝通後他們走向和解。一個動人的情景是他與父親的對話,童年時因缺乏男性氣質而常受同學排擠的Adam,未曾像父親求助,父親說如果自己是兒子的同學,面對帶有女氣的同學相比自己也會成為那些霸凌者,而童年的Adam也敏銳地捕捉到了,“或許這就是我不曾向你求助的原因吧。”很難說這是現實中會存在的和解,而這場Adam與亡父想象中的和解,讓現實與人性的殘忍更顯得暴戾。

《親愛的陌生人》

海格的前幾部作品都證明(包括他所執導的系列劇集《眾裏尋他》)他是無可爭議的擅長細膩的生活刻畫的創作者。但此次《親愛的陌生人》海格則轉向了豐富的內向的心理刻畫:夢魘的回憶、鬼魂縈繞的人物、虛實不清的場景等等。這是一種新的美學選擇上的轉向,而結果是成功的,期待他接下來的作品。


(本文於2024年4月20日首登於「NaiGuanFilm」 )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ance_trying to write
  • 选集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