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果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写入中…

这是一次恶性自恋的狩猎,而不是性别对立

果也
·
武汉某大学杨某媛事件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说这是男女之间的博弈,但我更愿意指出:这是一次人格结构的碰撞,是一个高控制欲、自我缺席的少年,陷入了一场恶性自恋者精心布置的操控之中。我们该普及的,不只是女权或反PUA的口号,而是对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心理边界的基本认知。保护自己,不是性别战争,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灵感来源:武汉大学杨景媛为什么敢在败诉后发文炫耀?

有的事情不是女权或者男女对立的问题,就是一个恶性自恋(当然她没去看精神科医生我们也不能直接指责她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或者反社会人格)跑出来装良民,然后以自己超越普通人的强势,降维打击了一个高控制欲低自尊家庭培养出来的小绵羊,并且并且利用学校息事宁人和稀泥心态,钻了漏洞,满足自己就算做了坏事也可以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爽感的人。

所以当网上有人问为什么要普及npd的知识,是不是太偏激了的时候,我就会想说,普及npd是让普通人能够知道这类知识,这样的目的是遇到奇葩可以及时反应过来自保。

新闻里的男生才从高中毕业,又是一个高顺从度的小孩,这样的人,自我主体性是缺少的。儒家插肋,法家锁喉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因为主体性缺少,高道德感来代偿,意思是,我要做个好人,这样别人欺负我就是错的,别人错了,我就对了,我对了,就存在了。

本质上还是在用一种注定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向外求自己存在的合法性。

而恶性高自恋的人恰恰擅长利用这一点,你不是要当好人吗,那证明给我看啊,你要不怎么怎么做,我就觉得你是坏孩子。

可是小绵羊从小都希望自己是一只小绵羊,现在忽然被一个强势的人说,我要给你开除出羊籍!

这种对于自身的否定和冲击力,是会让人慌不择路的。

很多人觉得奇怪说你怎么那么傻,这样的事都会做?

但其实就像电话诈骗一样,当一个人接到电话说你被怀疑洗钱了,你全家都可能因为你被抓进去,现在唯一救你的方式就是听我们的话…….

其实是一样的,作为一种筛选,正常人听第一句就挂电话了。然而有一些主体性很弱的人,他们一听就慌了:我一生老老实实怎么遇到这样的事不行不行我要赶紧摘出去。

这种强烈的自证心理和新闻里的男生是一样的。

而新闻里这个姓杨的,这样就成功了一次,你猜她以前有没有对于不同的事情进行过测试呢?

我倾向于认为,她过去已经在很多小事上进行过测试,发现自己可以以一种突然的、猛烈的、公共场所抨击控诉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这一次她终于遇到了完美对象,于是在一次次胜利中,自恋无限膨胀,最后这家事已经变成一个像吸毒一样的体验,因为满足了她凌驾于人性和制服的操控。

事情到了这里,已经完全不是男女对立的问题了,而是两个极端的人格,一个过分自恋、觉得自己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对于一个过分虚弱的自体的绞杀。

我觉得涉事的学校应该承担起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保护,而不是放任一个可能健康程度接近于人格障碍的人,肆意地蔑视公序良俗、制服和规范。曾经误判不丢脸,因为没有准备的人很难去预判一个恶性自恋的人会怎么做,然而如果事后不修正,跪一个高度恶性自恋的人、被其耍得团团转,是学校之耻。

新闻里的男生,离开了家庭,进入大学,本来是一个重新找回自己主体性、开始学着去独立的地方,却遭此横祸,确实不幸。但此刻他也要明白,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他必须站起来,原谅过去的自己,为现在的自己好好活,为自己负责。我觉得他需要系统而长期的当地面对面的心理咨询,至少1-2年的时间。他得接受,有的事会成为一辈子的阴影但他可以选择,和阴影共存,获得更幸福的人生体验。

希望他接下来的路能顺一些吧……

最后,这个问题下挑起男女对立确实是有流量,但这个事件,是一场恶性自恋的狩猎,和性别没有关系。

想要好好过日子的人是大多数,学会维护自己的边界、学会爱自己、适当的共情、利他性、适当的心理学、法学知识、以及可以养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可以长期坚持的爱好,永远是一个人能否幸福的基石。

如果为了异性里少数人就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实质是直接放弃了自己可能从长期稳定关系幸福的权利。

如果因为少数同性钻了空子就觉得,他可以我凭什么不行,那就要想想水边走路总有一天要湿鞋。

不幸福的事花样百出,幸福的样子千篇一律地门槛高。

这个新闻真的看的我好气,以后都不想点开了,希望看到这里的大家都能远离狗血剧,平平淡淡地幸福。

2025.8.1随笔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