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寺廟裡有鬼

大風
·
(修改过)
·
IPFS
·
電影和影劇常將這種對立簡化為一條公式:「逃進寺廟就安全」。這使得「寺廟鬧鬼」聽來像是一句自相矛盾的笑話,荒謬程度堪比「消防隊失火」。但若我們將這條公式反過來想,便會發現想像空間其實無限廣闊。

多數人習慣將寺廟與鬼魂視為兩個截然對立的領域:寺廟象徵光明、莊嚴與慈悲;鬼魂則代表陰暗、恐懼與執著。

電影和影劇常將這種對立簡化為一條公式:「逃進寺廟就安全」。這使得「寺廟鬧鬼」聽來像是一句自相矛盾的笑話,荒謬程度堪比「消防隊失火」。

但若我們將這條公式反過來想,便會發現想像空間其實無限廣闊。

寺廟並非一道隔絕的牆壁,而是一個能量匯聚的節點。人們前來祭拜、懺悔、念經、祈願,這些情感與意念在空間中累積、沉澱、迴盪。

寺廟裡有鬼的三種浪漫的幻想:
一、鬼魂是寺廟的「敬業員工」。
那些在殿堂徘徊的影子,或許不是搗蛋的惡靈,而是古往今來的已故僧侶。死後,他們依然堅守崗位,清理經書、整理燈盞,在無人的夜裡研讀佛學。相較活人,他們時間充裕、耐心無限,從這個角度來看,反倒比某些活人更盡職。
二、神佛也會寂寞,需要「同伴」。
神佛被視為永遠超然的存在,是一種美好的想像;但若稍加人格化,便能增添幽默與溫暖。試想千百年來,那些端坐不動的佛像與神像,日復一日面對相同的姿勢與香火,若真會感到單調,夜裡陪伴在旁的靈魂或許正是最佳的談伴。與其將鬼視為威脅,不如想像它們是夜間的棋友或傾訴對象。
三、寺廟是鬼魂的「治療所」。
寺廟本就是療癒心靈之處,透過懺悔、念經與慈悲來化解執著。若將鬼魂視為攜帶未了心願或創傷的存在,它們前來寺廟接受念經與超度,本質上就像尋求心理治療。寺廟提供的,不是驅逐,而是療癒與陪伴;當心結逐漸解開,靈魂也會變得輕盈,最終安歇並進入輪迴。

將上述想像視為一套哲學練習:你可以堅守「寺廟絕不可能鬧鬼」的信念,也可以擁抱「寺廟是幽魂的落腳處」這一腦洞大開的觀點。

無論選擇哪一邊,核心皆相同:慈悲不應僅限於活人間的流動。

若將「眾生」理解得更廣闊一些,寺廟便不再是排斥的堡壘,而是包容「世間萬物」一切需要安頓的場域。

當你在殿中感受到一絲異樣,或聽見不一樣的聲音時,不妨轉換心態,有「人」陪伴,也不錯。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大風寫作是夢想,提筆只為了留下自己的想法,單純享受寫作的快樂。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川普的陰謀(故事)

都市奇幻|當糖把你變成現代殭屍

都市奇幻|蒙娜麗莎畫中的DNA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