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迷拼圖觀後感|想犯罪就別做多餘的事
韓劇《血謎拼圖》無疑是一部讓人從頭到尾屏息凝神的懸疑佳作。它不僅有連環殺人的刺激,更有對人性黑暗面的深刻剖析。劇中,飾演最終兇手李勝姝(心理醫師)的演員,將那個冷靜、聰慧卻又扭曲的靈魂演繹得淋漓盡致。
官方的解讀和許多劇評都指出,李勝姝留下那些致命「拼圖」的動機,是為了進行一場冷酷的「人性實驗」與「操弄」。她將連環殺人案視為一場精心策劃的遊戲,透過線索的釋放,觀察並實驗所有被捲入者,包括警方、受害者親友,甚至她自己,在極端壓力下會展現出何種幽暗面。拼圖,是她控制、操控他人,玩弄人性的工具。
然而,我卻認為: 犯罪不想被抓到,留下的犯罪證據越少越好。
連環殺人本身已經具有極高的風險性,因為案件數量累積,警方投入的資源只會越來越多。李勝姝作為一名高智商的心理醫師,應該深諳「密室殺人」和「完美犯罪」的精髓。她有能力在不留下任何多餘線索的情況下,完成她的復仇名單。
那麼,為何她要「畫蛇添足」,在每一個現場都留下成為警方破案關鍵的拼圖?
從實務和效率的角度來看,留下拼圖恰恰是她最致命的邏輯缺陷。
第一、增加被捕風險: 拼圖是極為清晰的個人標籤,它讓警方有規律可循,並縮小了兇手的心理側寫範圍。任何一個「高明」的兇手,都不該如此慷慨地提供線索。
第二、與復仇目標矛盾: 如果復仇是為了撫平創傷,最快且安全的方法是完成殺戮。而非拿自己的自由和生命當籌碼。
最後,如果李勝姝真的只是一個單純且高效的復仇者,這部劇或許會更真實、更符合犯罪邏輯,如果拿掉拼圖,警方就無法掌握線索,肯定會少了一份與警方「貓捉老鼠」的緊張刺激感,劇情無法推展,這部戲也就沒人看了。
《血謎拼圖》是一部精彩的劇集,但李勝姝的「拼圖」動機,在我看來,是她作為一個復仇者最大的理性盲點。這提醒我們,再完美的劇本,有時也會在邏輯與戲劇效果之間做出取捨。
又或許,李勝姝是為了被抓才會在現場留下血迷拼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