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ldstein在時代雜誌的“Reckless”到其後續回覆之心得
【投稿文章】
標題:在「魯莽」的標籤下:一個台灣觀察者的兩難與迷茫
近日拜讀《時代雜誌》Lyle Goldstein 教授的專文,以及後續引發的諸多討論,感觸良多。一方面,我認知到 Goldstein 教授所屬的「克制主義」學派,對美國應避免過度干預的立場;但另一方面,他對台灣領導人的「魯莽」(Reckless) 指控雖然我也覺得有點激進,但其我個人感覺有隱含的「檢討受害者」邏輯(但這對美國方面來講不是錯的,只是對筆者所在立場而言),卻令人難以苟同。
當然現實是殘酷的,國際外交終究是實力的展現,人微言輕從來是小國的宿命。「更噤聲、更妥協」,然而,這樣的妥協真能換來和平嗎?
回顧過去的經驗,單方面的退讓,似乎只會被在「核心利益」的旗幟下繼續予取予求。台灣的困境在於,無論我們怎麼做,只要不是走向特定的政治終局,就算僅是想「維持現狀」,我們的國際空間都在持續被限縮。
諷刺的是,所謂「TD」情緒的增長,很大一部分不也是步步進逼下的反作用力嗎?我相信,在台灣,真正的「統派」與「D派」皆屬少數,多數人所期盼的,不過是現狀的延續。
在資訊的迷霧中,我看到了各種「盤外解讀」:有人分析 Goldstein 任職的智庫背景;有人指控其個人立場,稱其言論不代表《時代》立場;亦有如中天等媒體,認為其研究透徹,賴總統應當深刻檢討;當然,也有許多人結合蘭德(RAND)智庫的報告來進行駁斥。
說實話,越看越是迷茫。
完全否定這篇文章,似乎是一種鴕鳥心態,其內文對軍事風險的分析(如 M1 戰車與愛國者飛彈的困境)(對於前任領導人的分析和對於印太盟友的關注)仍有精闢和重要之處。但若要全盤接受,我又無法嚥下那種「台灣必須為大國和平而犧牲」「台灣沒有關鍵利益,不足以讓美國(冒著引起戰爭的風險)協助」的潛台詞。
這份迷茫,延伸至對美國的根本叩問:「美國會來嗎?」以及美國對自己的定位到底是什麼。當然,如果今天要徹底退出要固守那台灣問題也不用談了,就是中國的勝利,但臺灣會有這問題不也是美國想對中國的遏制才會有兩岸分治的局面嗎?認為關注印太盟友很重要(文章中)不就代表還想維持?但另一方面又覺得代價太大不該保護台灣?那到底想法是什麼?如果真的想全部放掉回去那也不會想要維持第一島鏈吧?總之我可能看到的部分少不確定他的看法。拉回來話題
輿論場上,兩種答案針鋒相對。
悲觀者認為,風險過高。在 A2/AD(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下,解放軍佔有地利優勢,衝突更可能引發核戰。越戰、伊拉克乃至烏克蘭戰爭的泥淖,都讓美國社會對「再次參戰」深感厭倦。
樂觀者則認為,美國必來。這不只是為了守衛第一島鏈、也不僅是廉價的「守衛民主」口號。更現實的考量是:一旦放棄台灣,美國對日本、韓國、菲律B...等盟邦的承諾將即刻破產,引發嚴重的「寒蟬效應」,等同宣告美國在西太平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終結。更遑論台灣在經濟與戰略上的關鍵價值。
我們甚至看到,連「烏克蘭軍援導彈」這樣一個單一事實,都能被解讀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
* 「導彈已因烏戰而短缺,美國自顧不暇,更無力軍援台灣。」
* 「導彈在烏戰作用良好,更凸顯了美國的政治信念。援助本身就是一種施壓,證明『晚嚇阻等於沒有嚇阻』。」
這不禁讓人懷疑:到底該「信美」,還是「疑美」?
或許最精準的答案是:連美國自己都還沒決定好。
季辛吉博士的名言言猶在耳:「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朋友則是致命的。」然而,在當今的現實下,做對岸(北京當局)的朋友,難道不也適用差不多的道理嗎?
夾在中間的台灣,不但沒有因為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獲得兩方拉攏,反而淪為:去A方那邊,就會被B方懲戒;而A方還會質疑你「忠誠不絕對」。雙方都要你承諾、要你技術、要你資金,中間道路正急速狹窄。
在全球化退潮、大國競爭加劇的格局下,「不站邊」已成為一種奢望。但弔詭的是,即便我們被迫站隊,我們在經濟上依舊無法與另一邊完全脫鉤。更可悲的是,中美兩方彼此雖激烈對抗,但他們依舊能互動、能劃設「護欄」;而身為小弟的我們,卻沒有這樣的特權。
想尋找東協、歐盟或金磚國家那樣的「第三勢力」來平衡,似乎也不切實際。因為在兩極的強大引力下,他們本身也必須做出選擇。
身為一個普通人,想到這些,確實會感到一股深刻的無力感。但或許,大家都這麼想,才是最危險的。在下一次的資訊浪潮襲來之前,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拒絕簡化的答案,並直視這份複雜且令人不安的現實。
附錄:AI給我的分析框架
最近和許多朋友一樣,在閱讀了大量關於區域局勢的分析後,常會陷入一種「越看越迷茫」的困S...。我們一方面看到「A方(指美國)不可信,應避免刺激B方(指中國)」的論述;另一方面又看到「必須強化實力,B方(指中國)的野心不會因妥協而停止」的報告。
這種矛盾感是真實的,更是普遍的。
如果我們總是試圖在「A是對的」或「B是錯的」之間尋找答案,迷茫在所難免。事實上,這些看似矛盾的觀點,根本不是「答案」,它們只是這場複雜博弈的「不同側面」。
與其在情緒中消耗,不如建立一個更強韌的思考框架。這是我總結出的三個步驟:
1. 區分「事實」、「敘事」與「利益」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
* 事實 (Fact): 例如,「某型導彈在烏克蘭的庫存正在減少。」
* 敘事 (Narrative): 基於此事實,可以產生兩種相反的「故事」:
* 敘事A:「A方(指美國)實力不濟,我們應及早自保,不要依賴。」
* 敘事B:「正因庫存減少,A方(指美國)更需展現決心,這反而是承諾的信號。」
* 利益 (Interest): 兩種敘事的背後,都是服務於某個群體的「利益」。
當我們看到一種言論時,不要先問「我相不相信?」,而要先問:「這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敘事?」以及「這個敘事,服務於誰的利益?」
2. 停止尋找「中間點」,轉為「評估機率」
許多人(包括我)都曾希望在「完全依賴A方」和「完全倒向B方」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中間妥協點」。
但在現實的權力結構中,這個「中間點」可能根本不存在。當兩個巨大板塊相互擠壓時,中間地帶只會被撕裂。
與其尋找虛幻的妥協,不如練習「機率性思考」:
* 不要問: 「A方(指美國)會不會來?」
* 要問: 「在什麼條件下,A方(指美國)介入的機率會提高?」
* (例如:若我們能展現強大的防衛意志與韌性,A方(指美國)的利益就越可能與我們綁定,介入機率就隨之提高。)
這讓我們從一個被動的「祈禱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風險管理者」。
3. 停止「情緒內耗」,轉為「構築韌性」
身處棋局之中,感到「人微言輕」或「焦慮」是人之常情。但這種情緒正是「認知作戰」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它讓我們癱瘓,停止思考。
客觀來說,普通人無法決定大國的戰略。但我們可以決定自身社會的「韌性 (Resilience)」。
* 資訊韌性: 這就是您我正在做的事。拒絕懶人包,能同時理解A、B兩種看似矛盾的觀點,不被單一敘事輕易煽動。
* 心理韌性: 接受「矛盾將長期存在」的現實,學會與「不確定性」共存。
* 社會韌性: 一個社會越是團結、越少內耗,任何「外部干預」或「武力脅迫」的成本就越高。
總結:
清晰,並不代表找到一個讓人舒服的答案。清晰,是指我們能準確地「看懂局勢的結構」。
我們不必在「信A」或「疑A」之間二選一。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冷靜分析A、B兩方的核心利益,然後思考:我們該如何行動,才能讓A方的利益與我們的生存「深度綁定」,同時讓B方(指中國)認知到「改變現狀的代價高到無法承受」?
停止情緒上的焦慮,轉向策略上的思考——這就是我們在迷霧中能為自己點亮的,最清晰的一盞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