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llen97f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对高段位执念的背后,是太怕被看见的我》

allen97f
·
我不是情感导师,也不是“顿悟者”。只是一个曾经沉迷高段位、靠技巧和情绪价值获得掌控感的人,在一次次错过中,终于承认自己——不过是个也想被好好爱、被真实看见的普通人。因此我在想,或许亲密关系里最孤独的那个人,原来最懂技巧;而当你用技巧征服了ta,却也失去了被看见的权利。

第一幕 · 我不是高段位的人,我只是曾拼命想变成那种人

有时候我会怀疑,那些年我在情感中追求的“高段位”,是不是一种病。

我没办法说自己“曾经是个情场高手”,其实我连“掌控力”这件事都没掌握太久过。

我只是——一度拼命想变成那种有掌控力的人

是的,我曾经享受过那种“让对方慢慢靠近、却不露破绽”的优越感。

我学会控制节奏,回应留白,在她情绪升温的时候退一步,在她想走的时候补一句话勾住她。

我甚至在心里做笔记:这一招奏效了,下次可以再用。

可我不会告诉你的是——

每一次“奏效”之后,我其实都更加不安。

不是我不喜欢她对我动心的样子。

而是我在她眼睛发亮的时候,忽然就会想:

“你现在喜欢的,是谁?”

“是我,还是我表演出来的那一层控制感?”

“如果我哪天不再稳重,不再懂情绪、不再懂互动,那你还会留下吗?”

我好像总是要赢,但每次赢了,心却更空。

我说不清楚那种感觉,只知道:

“如果一段关系,必须靠我不断演得刚刚好来维持,那它还能叫关系吗?”

我曾错过过一个人。

她没有情绪技巧,不会推拉,不懂得“段位”,她说话慢一点,反应也有点钝。

但她好像总是很真。她不会装可爱,也不会钓你——她就是在等你。等你看见她。等你靠近。

那时候我正处于“努力变高段位”的高峰期。

我觉得她“太没挑战性了”,甚至有点笨。

我离开了她,甚至都没好好说再见。

可是后来很多年,我回想起她,总会想:

“如果那时候我不在演,我是不是就能留下来?”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情绪囚徒”。

不是说我控制不了情绪,而是我一直在控制情绪,控制得太好,直到被自己的技巧反噬。

你以为我在用技巧吸引别人,其实我是在靠技巧捂住我内心的恐惧。

恐惧被看穿,恐惧不够好,恐惧输给那些“不那么聪明的表达”。

有一晚我对朋友说:

“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再迷人,还有人会留下来吗?

朋友没说话,但他眼里也有种没说出来的东西。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

我们这些“想变得高段位”的人,其实一直都很怕崩。

怕一旦崩了——就再也没有人,会愿意留下来看看你真实的样子。

“我知道我演得还不够好。

可你知道吗?我从来没想过要骗你。

我只是太怕,如果不演,你会走。”


第二幕 · 我试过不演一次,但没被接住

“你不是说想要真实的吗?可当我真的脱下面具,你却别过了头。”

那天晚上我真的没演。

我没有去设计语言,不在意回合节奏,没有试图投射出“我是个值得你慢慢陷进去的人”。

我只是……有点狼狈,有点焦虑,甚至不知道怎么回应她说的那句“你最近怪怪的”。

我说:“我不知道你还喜不喜欢我。”

她愣住了,嘴角扯了下,说:“你以前不是不会问这种问题吗?”

她以为我是在测试她,其实我只是……累了。

我只是在试着让她看到我此刻不稳的样子

但她没看懂,或者,她不想看懂。

“你以前不是不会这样问的。”

这句话像是某种回忆的缝线被粗暴撕裂了。

她以为的“我”是那个稳住场、永远得体、说话像在写情感剧本的人。

她甚至以为我“变了”。

可她不知道,这才是我。

我不是变了,我只是终于放弃了演——只是一次而已。

可一次,就够了。

她开始疏远了。回应变慢了,语气没那么黏了,聊天越来越像任务。

我当然知道这是什么征兆。

你以为我崩了是因为她的冷淡吗?

不,我崩是因为我意识到我这辈子可能没法不演

那一刻,我放弃了技巧,

但也是那一刻,我的真,她没接得住。

我很羞耻,很愤怒,

那些说“我希望你真实一点”的人,其实只是希望你演得不像在演。

当你真的把你的脆弱、混乱、不确定、低情绪值敞开给他们的时候,

他们就开始后退,说你不稳,说你“以前不是这样的”。

可“以前的我”是被训练出来的。

我忽然很理解那些,在感情中始终戴着情绪控制面具的人。

他们不是不想放下,而是放下过一次,没人接得住,就再也不敢了。

我甚至没察觉到我的想法突然变极端了:

你说你想看见我的“真实”——

可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好,看见一个没有技巧、不懂推拉、会突然沉默、可能一点都不有趣的我了吗?

如果没有,那请别再说你想要“真实”“真诚”。

你要的,是一场表演得天衣无缝的“真”。


第三幕 · 被“高段位”反噬的他们

他们不是PUA,也不是情感专家。

他们是我朋友圈里的普通人。

但他们,都在不知不觉间,被这个时代“高段位”的幻觉,一点点同化。

🎭那个情绪精致管理到极致的女孩

她把聊天当成一门艺术——

时机精确、语气调柔,永远不主动,不直接回应任何情绪型表达。

有一次她跟我说:“如果你先开口表达喜欢,你就输了。”

我问她:“那你想赢什么?”

她沉默了三秒,然后笑着说:“我也不知道。”

后来她遇到了一个很爱她的男生,那个男生一开始真的笨,反应慢、话术尬,但真诚到不行。

她说她很心动,可还是一边心动,一边开始慢慢疏远——

她说:“我不知道怎么面对他。我怕他太喜欢我了,我演不下去了。”

你看,她不是不想被爱,她是太久没脱过那层“精致”的皮

当你被“高段位”习惯反噬了之后,哪怕眼前是你真正喜欢的人,你也不知道怎么爱了。

🎭那个看起来永远掌控全局的男生

他总是让人觉得安全、有趣、分寸得体,仿佛什么局他都能化解。

但有一次我们喝多了,他突然说:“我从来没敢在喜欢的人面前崩过。”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怕她会说,‘你跟我想象的不一样。’”

他怕的不是输,他怕的是——那个女人从此再也不想走近他了

他建立起了一个黄金人格,一个精心雕刻的“被喜欢的版本”,

可那个版本越成功,他就越孤独。

因为他清楚,那个“版本”不是他。

但他也知道:他已经回不去了。

我意识到了,

这些人不是“高手”,他们只是活在一个教人把亲密关系当作竞技场的时代,

久而久之就忘了,真正的关系,不是靠段位赢下来的

而是——靠彼此允许“掉段”,也能留下来

如果我们只能在“被喜欢的形象”里求生,

那我们失去的,是被真实爱的可能,

还是,爱本身?


第四幕 · 有人爱上了我的段位,而不是我

她曾抬头看着我,眼神里盛着某种近乎信仰的光——

她说:“你真的好厉害,好稳,好像什么都看透了。”

我笑了。

但你知道吗,那一刻我心里是疼的。剧烈的疼。

不是因为她说错了什么,

而是因为——

她爱的不是我,她爱的是我演得像“我”的那一部分。

我曾花太久时间雕刻一个“可以被深爱”的版本。

我控制输出频率、算计沉默时长、设计失控节奏,

把痛苦剪成合适的形状,用它去打动人心。

我懂得何时转移话题、何时示弱又不跌价、

我会说:“你是不是怕我像其他人一样?”

然后她的眼泪落下来,我就知道我赢了。

我赢了。

赢得她哭着觉得我是懂她的人。

赢得她觉得,这个世界终于有人能读懂她的悲伤。

可你知道多荒谬吗?她流的泪,跟我无关。

她只是在我这张完美的镜面前,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后来她走了。

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

而是有一天我累了,我说:“其实我也会没安全感,我也不稳。”

她愣住了。她说:“你不是那样的人吧…”

我明白了。

她不是不爱我,

她只是不接受“我本来的样子”。

🩸这一幕是撕心裂肺的羞耻,也是暴露:

有一瞬间,我想把一切都撕开告诉她:

“你爱的是幻觉,不是我!你被我骗了!”

但我没说。

我只是一口气把烟熏杯中的烈酒喝完,笑着说:“没关系,你走吧。”

然后我自己关上了门。

门外是风,

门内,是一个再也不敢完全示人的我。

我想让自己相信,

有些人离开,不是因为你不够好,

是因为你终于不演了。

而她,不想面对你的崩溃,也不想承担“你是活生生的人”这件事。

这一幕我一直意难平,不是因为爱情没了,

而是因为终于知道:

原来即便你千锤百炼打造出的“黄金人格”,也无法换来一个肯爱你本体的人。

那天我终于爆发了。

我发了几条情绪浓烈的信息,然后关掉手机,

坐在楼下的便利店又喝了一瓶洋酒。

她没有回我。

我突然意识到:

我不是怕她离开,我是怕——我已经不认识自己了。

“如果我用尽力气去维持你的情绪,最后你喜欢的不是我,是我精心维护的形象,那我到底算什么?”

💔 你也许会发现:

• 有时候我们不是在恋爱,是在做“情绪服务者”。

• 那些说自己“高段位、会控场”的人,其实有时候只是压抑得不敢动一下。

• 而我们所谓的“稳住”,很多时候,是把自己困住了。

🩶你不需要“保持冷静”才能被爱。

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在用这种剧本去演爱情。

或许,读到这里的你,也演过,对吧?

我也是。


第五幕 · 她说我太理智,不像真的在爱我

后面我们还是见了最后一面,

她看着我,轻轻地说:“你太冷静了,有时候我都分不清你是爱我,还是在‘管理我’。”

我没说话。

我知道她说得对。

我曾以为,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轻易表达需求、不暴露脆弱,就是成熟的爱。

但在她眼里,那更像是一种距离——一种被精心计算出来的好感

她不是没感受到我喜欢她。

只是她更想知道,当她没那么可爱、没那么礼貌、没那么懂事的时候,

我是否还会坦率地为她失控一次。

哪怕是失态,哪怕是笨拙,哪怕是狼狈地说:“我真的在乎你,别走。”

可我没有。

我太怕崩了,怕一崩就功亏一篑,怕变得“掉价”,怕她反过来嫌我烦。

于是我笑着、克制着、表现得像个可被长期托付的人。

但我忘了,**她想要的从来不只是托付,是那种撕心裂肺地“我只要你”的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 一边拼命让自己“像个可爱的大人”,

• 一边偷偷幻想,能不能遇到一个人,允许你“做个放肆的小孩”。

这撕裂,是这样的:

我用尽力气成为她想要的样子,

却输给了另一个,敢不计后果喜欢她的人。

有时候我们太擅长演“能扛事”的人,

以至于别人都忘了,我们也渴望被抱紧、被看见、被允许软弱。

可惜,懂事从来换不来偏爱。

高段位,也不代表被爱。

你不必每次都冷静、成熟、懂分寸。

你也可以在爱里哭、闹、胡说八道。

你也配得上一个人,看见你最幼稚、最没用、最狼狈的样子——还说:

“我还是想留下来,陪你。”

📌这,就是这篇故事的核心告白。

不是反PUA,不是控诉情感规则,也不是讲什么成长路径。

只是想告诉自己:

我也曾被困在段位里,困到忘了,我其实只是想要爱。


第六幕 · 段位之后,我还是想要爱

说到底,我害怕。

我害怕在亲密关系里交出“真实的我”,会被嫌弃、被利用、被抛弃。

所以我用技巧包裹情绪,用克制隔绝失控,用“我很懂情感”来隐藏“我很想被爱”。

这些方法一开始确实带来快感。

她因我沉迷,她为我波动,她说我是她从未遇见过的那种人。

我以为我赢了。

直到她走了,

而我躺在深夜空无一人的房间里,

忽然发现我谁也没留下——包括自己。

🌀那一刻,我开始怀疑一切:

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情感高段位”?

是不是我们追逐的段位,

只是为了在不被爱的时候,至少还能保住自尊

我有过极端的时刻。

我说过“我干脆去物化女人算了”,

我在心里咆哮“这世界配不上我对她的真”,

我甚至想过,是不是温柔的人终究是给冷漠的人抹布用的

但我知道,那些话只是愤怒之下的自我保护

我没那么冷血,我只是…有点痛。

✍️也不知道哪一天,我想起了罗曼·罗兰说的那句话: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不是盲目相信爱,也不是绝望厌世。

而是,在被误解、被错过、被离开之后,

还能再一次试着对人说:“我愿意信你。”

哪怕再笨拙、再胆小、再容易受伤。

我还是想,哪怕只一次,让人看见真正的我——不是高段位的样子,而是那个会乱讲话、会嫉妒、会撒娇,也会被爱的人。

🎴这不是一个英雄的转变,这是一个人走进人群的选择。

我曾经想通过“更强大”来获得爱,

现在,我只想用“更真实”去遇见真正的共振。

我写下这一切,不是为了奖道理,

也不是为了让人点头说“你说得对”。

我只是想让人看见:

在段位游戏之外,也有人在流泪。

不是失败者。

只是一个也渴望在爱里,被接住的人。

(全文完)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