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作者最近的一些小感想和碎碎念——关于角色分析
【注意事项】
作者喜欢羊。
本文为碎碎念式个人感想随笔,非正式分析。
个人观点存档,如果看法有异,欢迎读者自己写文章。
不喜点叉。
————————
以下是作者最近的一些小感想和碎碎念,内容属于闲聊,非正式。
我其实是非常想为羊写一篇完整的、包括思维模式、心理成因、行为模式等重点的角色分析文章的,但遗憾的是,由于羊的背景故事目前还没有补全,我便不能做这件事。
——如果我现在写,那就不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分析,只是我个人的主观猜测而已了。
说到猜测,不如来具体提一下我为什么不能根据现有的信息来写分析:
例如,根据目前剧情透露的内容,所有暗示都指向一个方向——即羊的父亲是那个“失职的家长”或我们可以说“坏人”,而羊的母亲是那个“好家长”。
比如羊在序章学裁里表现出的反常的情绪化表现和无证据定论(直接认为凶手是男性),黑幕散发的动机里的模糊暗示,或是羊在FTE里表现出的对母亲的崇敬和亲近。
但客观事实其实不一定就是这样。
举几个纯假设的例子:
也有可能其实羊的母亲才是那个“失职的家长”,而不是父亲;或者父母两人都是失职的。而羊的心理防御机制让他忽略/扭曲了事实。
这只是个举例,不是说事实一定就是这样。
但是如我们所见,这部作品里的角色塑造足够立体和真实,他们是完全有可能陷入认知偏差和自我欺骗的(如鸦)。
他们所说的话,是经过自己的“主观滤镜”过滤加工过的,不直接等于客观现实。
或者说,游戏本身可能利用叙事诡计——“不可靠的叙述者”来误导观众——PEG的创作者已经证明了他们非常擅长这点。
所以,在得知此“客观事实”之前,我是无法写分析的。
————————
在分析一个人(或者是塑造得足够优秀的角色)的心理模式时,最重要的不是“他们过去的经历里客观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怎么看待这件事”。
如:
他们认为发生了什么?
他们觉得此事的性质是什么?
他们选择什么方式来应对这件事?
从这类角度思考,能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基础思维能力(如同理心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主观滤镜”(基本三观)、心理防御机制(如何处理现状)等——从而总结出基本的心理模式,或者说,“人格速写”。
反过来也是一样。人的言行举止也会反映他们的心理模式,特别是无意识行为。
如:
他们说话的方式有什么一贯特点?
他们习惯性的表情和动作——他们怎么选择呈现自己的形象?
他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外界互动?
这些细节同样能透露一个人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自我认知(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以及生活态度(生存方式)等。
——而以上的这种无意识的思考认知和行为举止上的习惯,远比他们有意识的“自我表达”,更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真实。
总之,在分析某人(某角色)的心理机制时,纠结于这个人说的话/做的事“对不对”(即符不符合客观事实/是否道德正确)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表层的、基于个人观念角度的评判会让人错失对方深层的动机。
最好的分析状态,其实需要分析者暂时“清空自己”。
所以,在分析时,我们不仅要看清角色们“到底真正在做什么”,更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做反映了这个人的什么潜在特征?这些特征如何组合为完整的人格体系和心理模式?他们选择的处理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又如何服务于此人维持自己的心理模式?
当然,在分析的时候,也是不能无视社会准则/普世价值观/行为性质这些东西的。
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会对周围造成影响,也会被周围影响。想要对一个对象进行立体、全面一些的分析,就要结合多方面考虑,不能只从纯心理学角度来看。
——————
还有。人(或者塑造优秀的角色)是很复杂的存在。将其简单地形容为纯坏/纯好,是一种,直白地说,认知和思考上的懒惰。完整的人格不是想纸一样的平面——人是可以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对象时,展现人格里的不同面的。
特别是性格本就复杂的人,有时给人的“反差感”会更强,甚至让人觉得“这个人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然后开始怀疑“平常的样子”是不是假的。
但很多时候只是由于对对方性格复杂度的认知不够。
——比如很多人在面对老板同事、朋友同学、亲戚家人时,表现的态度和举止其实都会有差距,但不一定意味着“这一面一定是假的,那一面才是真的”。大多数时候只是同一人格的不同侧面的表现而已。
【不过注意:以上的例子建立在此人的行为举止是无意识表现的前提下。是有人会有意识地进行欺骗和操控的,那是另一回事。】
啊,这个话题再聊下去会没完没了的。
总之,以上是作者最近的一些小感想和一些碎碎念。
———————————
【拒绝恶意回复——扭曲概念或情绪化攻击】
【作者有选择不予回复的最终权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