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的五年(序)(奇怪的是,写作这文章以及动机居然我无意识以解离状态下大脑调动了的其他脑部区域书写的,而不是正常状态下,但这内容居然也连贯,看上去甚至像是病态的天才)
灵光一显,决定把这篇故事给写出来吧,可供大家阅读以及提供多一个思考的角度,当然,也希望可以帮到同样困扰于原生家庭阴霾或出现心理障碍导致无法正常生活的人。
对于身处心理障碍的人,我想说,请不要放弃,这条路确实很难,而且我们没有任何义务与责任承认去对此认错,上天的安排,命运的抉择,这不是你我的错误。出生在糟糕的家庭,早年时期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是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寻求专业帮助,以及,不要对有人理解你抱有过多的期待,因为这样的事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或是愿意了解的人才看得懂。可惜,运气比较不好,早年经历所带来的创伤又被迫困于今日心理障碍,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要走一条完全不是自己选的路。我完全能理解,所以,还请记住,耐心与时间,是最强有力的解药之一,还有,既然苦难与困境无法逃避,那么还请抓住能抓住任何一个机会,让自己脱离苦海。一旦脱离,困境就会转变为机遇,成为你一生的财富,个人的思考也会就此跃迁。人们常说危机与机遇是共存的,既然我们无法避免危机的出现,那就努力抓住其中的机遇吧。
如今已经算是走出来了,只是偶尔会退回去解离状态中,这很正常,心理障碍的处理,往往是反反复复的,保持耐心即可。对于解离,我的感知是,这状态真的是灵魂出窍,肉体明明是活着的,但感知跟灵魂一样,会带来莫名其妙的痛苦。我从小就喜欢去大商场,因为家里实在太贫困了,所以我基本上是一年去一次,而如今,我现在骑个车,半小时就可以到,还有钱给自己买好吃的。而这并不是什么进步,而只是单纯从生存转变为生活,仅此而已,很多人一出生就有,而我从生存走向生活,花费了12年光阴。
之前在商场的时候,我总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可以拿着很贵的手机在拍照,也有一群朋友、男女结伴的,在商场里玩乐,我当时非常羡慕,心想,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子,如此正常的生活,而我却感觉是掉入无底深渊一样。
用今天的状态去看待我过去那个模样,可以说,当年看到的,只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为什么会羡慕,仅仅因为贫困,以及贫困带来的各种连锁反应。比如家庭长期不合、争吵不断和经济严重匮乏,最重要的是,扮演父亲的角色过于弱小,以至于在孩子身上,无法习得力量感。这种父位的缺席,正是身为子女,其中的我,现在多次受到霸凌的最重要原因了。因为,我在那时候意识到,原来被欺负了是可以反抗的,原来打架很痛,但只是可以出口气,夺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原来,孩子被欺负,父母应该帮助自家孩子讨回公道,而不是对孩子进行打骂。
直到去年,我去心理咨询师H咨询中,我才恍然大悟,H说:你小的时候在外头被欺负了,回家哭着找你家人要安全感和呵护,以及讨回公道,结果你母亲选择了给你教训一顿,认为全是你的错,这其中,很大的可能性是,你母亲怯弱了,她的怒气不敢撒在欺负你的人的家长身上,只能选择一个不会反抗的对象,也就是你。
另外一个是,母亲在外头被黑心老板坑钱,58块钱计数的工资,算成46,结果你父亲是在家里,完全听得到的,你母亲因为怯懦不敢讨回公道,而你还小,上去说话也无济于事,最后,黑心老板走了之后,你母亲很委屈的继续在屋里头工作,而你父亲走出来之后,居然是数落你母亲,甚至,你父亲口齿不清,只有情绪,没有内容。这就是你父亲太多太无力,又死不承认,只能盯着弱小说俩句话以展现自己是父亲的高大宏伟。
还有一个是,你的奶奶一直神经质,对待家里的所有人,而你父亲深陷其中。你父亲干不好农活,天天偷懒,晚睡晚起,甚至是直接错过一整段最重要的收菜买菜的时间点,而你奶奶又会非常神经质的大喊大叫的数落你父亲,这就进入恶性循环。父亲做错,奶奶发怒,父亲情绪变大,更加难以专注工作,继续做错,奶奶继续发怒,然后就是循环再循环。H说,我想,这种模式也许会持续一辈子。我也认可,因为我从非常小就一直看到这个模式,十几年如一日,不断重复再重复,我想,这或许就是贫困家庭的一个模式,最终导致的就是贫穷代际循环。
这个家庭,几乎是可以用窒息来形容。没有温暖,没有爱意,没有欢声笑语,一家人跟仇人一样,一个责备另一个,另一个躲起来,而责备就更大了。这种家庭模式,堪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或者是余华的《活着》。
而我能在其中走出来,并且完全了98次心理咨询,耗时接近五年,里里外外处理了各种心理障碍,包括心理创伤以及发现复杂性心理创伤应急障碍,甚至是作为子女的自己,缓和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既不敌对,也少有联系。
我拥有今天,还是非常感谢心理咨询师J和H,以及心理医生C,在他们提供的帮助与指导下,我才能走出解离,才能真正的拥抱现实,活在当下,就如同现在,我能感受到阳光照射我的瞳孔,映射出眼珠子中那绝美的纹路。阳光也是那么的温暖,右手边的风扇也如往常一般,在做着它的本职工作。而现在的这种体验与感知,对于身体的记忆来说,上一次已经是10年前了。在解离的状态下,我的感知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罢工的,为的就是让我能够在极端的环境下存活下来。回忆从前的故事,有一款游戏也同样在我身边十年之久。
英雄联盟。一款我永远玩不好的游戏,但却一直玩的游戏,而如今的我才发觉,所谓的玩不好,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小的时候玩得好的话,那说明我是没有解离的保护的。在解离的状态下,我特别容易一惊一乍,情绪上反应非常猛烈,就像一颗气球一碰就炸。并且,我几乎没有任何思考能力,准确的说,是丧失了思考能力。这些表现,在现实,在游戏,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比如,当我玩英雄联盟的时候,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会思考对策,而对我来说,只有神经质般的上去送积分(人头),以及从不会有观看录像以此精进自己的技术。对于这个,我无法说我是不思考,我也不能说是思考了,而是卡在裂缝之中,也就是,我脑子有在想我要怎么操作,而当进入游戏,或是在打斗过程中,我便会遗忘一切,直到游戏结束。
这里就有了俩个关键点,打斗中会遗忘一切,游戏结束又正常。这其实就是,解离的僵化,而导致解离的是cptsd。在打斗中,我的身体感知到这种竞技状态下,与家庭的争吵是相似的,所以,我的身体为了保护我,把过往带来创伤的感受拉到了那时候玩游戏的状态下,最终就是,我的时间感知,就像人魂分离,时间也像是按了跳过键。最可怕的是,当时的我还有一点点意志,清楚我自己为什么这样子,但我很快就会忘记思考,继续重复这种模式,直到昨天晚上,我用游戏模拟现实,还能感知到,早年时期留下的感受,也就是此刻的我的痛苦感受,是十几年前的某个时刻的同感状态,跨越十几年时间,把感受来到现在,这就是所谓的创伤,而在他人眼中,我只是大脑空白,以及想太多,或者说是不认真而已。而这种解离感受,同样持续了十多年之久,也就是我从14年玩LOL到今天25年,这段时间内,我从没有成为一个高手,最高段位也是在解离的状态下,硬生生打到艾欧尼亚的黄金最低阶。
而心理学如何解释这种状态,其实就是感受被切断,也就是意味着对外在事物的感知也被切断,同样的,活力也不存在了,那么这种状态下,怎么可能把游戏玩好,更别提现实生活了。
而今天,我终于是作为了“从生存到生活”的内容核心,真正的走到的生活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活力与激情,思考与情感,理想与热爱,都回归身体,身体也有了感觉、感受、感知与体验感了。可以说,人活着,就是围绕感受展开的。我们细心观察周围人其实就可以看到,生活过得好或者相对过得好的人,都十分尊重自己的感觉,而生活糟糕的,比如我这种,都常常违背自己的感觉在生活,甚至可以说,只是在过日子而已,既没有活力又没有激情的。
而当一个人,活着有感觉,那意味着这个人,至少是健康的。
而对此,我也非常感谢弗洛伊德和荣格,可以说,没有他们留下的思想,作为后人的我,也非常难以有今天的模样,以及《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这简直就是为我这类人量身定制的。而最为重要的,还得是gabormate,他的《身体会替你说不》,可以说是我生活大铁门的一把钥匙。因为mate有自己的治疗手段,走的是非主流路线,而这非主流路线,恰恰走到我这类人来,因为他的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有权被尊重,有权被照顾、被关爱,以及被倾听,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真正学会了重视我自己,因为他的文字,我隐隐约约看到一句话——没关系,这不是你的错——因为这句话,我才有了动力去直面自己,以及去实践书籍和心理咨询师与医生还有热情网友给出的建议,再次,万分感谢。
说回mate,他的理念对我来说非常有用,他主张的是一个人不需要被催促去承认责任,而是,只要一个人,被深深的关爱过,被温暖的对待过,那么这个人,会被在内在,唤醒此人的责任心与价值感,最终的结果就是自愿承认生活的重任,而且毫无怨言。而我的转变,便是被他这个理念给深深的打动。因为我确实也发现,乔丹彼得森也在节目说过:有时候,很多人,只需要一点点鼓舞,就有足够的动力,把生活过得足够好,可大多数人,从没有这样的机会(红了眼眶)。
而对此,我完全认同。
很多人并不是坏,而是支持他/她的人太少太少,导致他们没有动力去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以及直面现实的残酷与责任,而这个时候,如果是有一个人的出现,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加油,你可以的”,那这个人的生活,或许会有非常大的转变,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堕落的生活中持续堕落了。
补充,这里应用mate的原文片段,与上文类似。
我有时想,当玛丽还是一个被虐待、受惊吓、感到需要对小妹妹负责的小孩时,如果有人在那里听到她,看见她,理解她,她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如果有人始终如一地陪伴她,她本可以学会重视自己,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人们从身体或情感上突破她的底线时表达自己的愤怒。如果那是她的命运,如今的她会不会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