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13 意義的反向規訓:當錨點變成枷鎖
⚠ 倫理与語境提示 ⚠
本節內容可能含有大量爭議性觀點,閱讀時可能需要需結合《意志回路激活理論》《意識映射宇宙論》完整框架解讀,脫離語境引用可能導致與作者原意嚴重偏離。任何基於本理論的公共政策、教育方案或技術開發,應該遵循倫理評估、安全邊界與人文保障原則。
從安全感到依附
當我們在裂縫中找到一個價值、信念或目標,它會像燈塔一樣,給我們方向感與安全感。一開始,這是意志最需要的支撐:它讓我們不至於在不確定的海面上迷失,給了我們繼續前進的理由。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個錨點可能會從「幫助我們航行」的工具,變成「我們拒絕離開的港口」。
日常生活中,多數人的心智表現通常很容易鎖死在某個層次的意志回路里。比如,有人說,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苦難了,很多人食不果腹,快要餓死。然後你跟他說,這個世上其實有很多人在推動慈善事業,去幫助這些人。他馬上會反駁道,這種慈善的行為是偽善;你跟他說,有人在為少數人的生存權益作鬥爭,他則又會反駁說,他們的努力收效甚微,甚至讓他們自己身陷囹圄。他並不是要否定事情的積極的一面,只是他的心智回路的安全港,將他對世界的解釋鎖死在了一種,這個世界就是不友好的負面邏輯回路里。他可以用這個邏輯去解釋所有的問題,這恰恰是因為他曾經有積極的方式去回應世界。可是在一步步的心理發展中,最終實現的現在的方式反而是最安全的,這種安全感並不是元反思的運作下的安全感,而是系統一所賴以維繫,趨利避害本能的安全感。
抑鬱症患者通常會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看問題都是負面的,這不僅僅是心理現象,這其實本質上是系統一對系統二的一種劫持現象。負面的情緒與記憶與負面的邏輯回路編碼在一起,他們出現的時候,它的推理也是負面的,甚至對於未來的想像力也是負面的。不論世界衛生組織還是其他國際公認的權威精神障礙診療指南中,對於障礙或失調的定義,都是基於行為是否失控、社交功能是否受損以及結合神經科學的一些實驗驗證等等來診斷。但是,這並不是邊界特別清晰而絕對量化的整體標準。我們不難理解,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定的失調症狀,只是沒有達到病理的程度,而對病理判斷,很多都是社會性的,具有規訓性的。

錨點絕對化的心理機制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當一個信念幫助我們度過了困難,我們會對它產生深度的情感連結與依賴。這種依賴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排斥任何挑戰它的訊息——因為質疑它,就等於質疑我們曾經的努力、犧牲與選擇。於是,錨點從一個可以調整的方向參考,變成了不可動搖的真理。
這是信仰固化的心理學解釋,當你陷入用信仰去解釋一切的時候,你變得很安全。比如愛你所經歷的苦難,眾生皆苦,人生就是苦,所以你要愛它。這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用他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就反而變成了一種規訓。如果,在你面對苦難時,你把苦難當成你人生的磚瓦,讓他融入到你的人生裡,成為愛的一部分,那麼你就是活成了信仰本身。這是把意義當成錨點,以意志為繩索,活出信念和意志封閉信念,使其變成自我規訓的工具的本質差別。
當錨點絕對化,意志就會失去靈活性,變成維護錨點的工具。我們會用它來說服自己:「這才是唯一正確的路」、「偏離就是錯誤」、「質疑就是背叛」。這種內化的規訓,比外部的控制更難察覺,因為它帶著強烈的自我正當化感——我們以為自己仍在自主選擇,其實只是重複一套已經封閉的模式。信念的力量如此強大,卻也如此駭人。
成長與束縛的悖論
這是一個殘酷的悖論:曾經幫助我們成長的意義,也可能阻止我們繼續成長。曾經針對如LGBTQ+這樣的邊緣人群的平權運動是具有極大的時代進步性的。但是,回歸到生理學的本質,如果這是一種本身就應當被公正對待的存在,當你獲得了一定的權益許諾之後,那些苦難的平權過程就變得不能被輕易忘記。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忘記過去的文明缺陷,而他被正名為一種正當的權益了之後,我們的心智姿態,是否反而又陷入了空虛。
如果活出真我是一種結構性的意志導向的人生敘事,那麼他本身就不是建立在基因決定的生理偏差,模因渲染的文化規則之上。它本身就是獨立於他們之外的。在平權之後,我們會發現一種巨大的意義空洞感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可能需要的不只是平權,我們需要的更是一個更深刻與長遠的意義錨定點。
如果沒有這樣深遠的關於人生意義的錨定點,原本讓我們進步的意志,很有可能讓我們拒絕新的體驗、抗拒改變,甚至對與自己價值不同的人產生敵意。從外部看,我們像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但從內部看,我們的意志早已從「探索可能性」變成「維護既有秩序」。
當意志一邊在缺乏錨點時陷入享樂的漂流,一邊在錨點絕對化時陷入自我規訓,它就會在這兩種極端之間來回擺盪——既無法完全自由,也難以完全穩定。
這種擺盪,正是我們下一節要探討的:意志再次陷入危機:在享樂與規訓之間搖擺。
版權與身份聲明
本章節為《意志簡史》連載內容,作者 嘉炜 Jiawei(結構性自由意志與共建意識體系的提出者,獨立思想家、《意志回路激活理論》《意識映射宇宙論》原創者,版權所有。
理論原著已在 OSF 存檔確權 :
授權聲明
本作品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授權條款 授權。
您可以自由分享(以任何媒介或形式複製、發佈)及改作(重混、轉換、再創作),並可為任何用途使用,包括商業性質。
條件:您必須給予適當的署名,提供指向本授權條款的連結,並註明是否有作出修改。署名方式應包括作者姓名與原始來源連結。
授權條款全文請參閱:creativecommons.org/...
⚠ 倫理与語境提示 ⚠
本節內容可能含有大量爭議性觀點,閱讀時可能需要需結合《意志回路激活理論》《意識映射宇宙論》完整框架解讀,脫離語境引用可能導致與作者原意嚴重偏離。任何基於本理論的公共政策、教育方案或技術開發,應該遵循倫理評估、安全邊界與人文保障原則。溯源與引用方式
引用本章節或相關理論時,請明確作者與原始來源,並附OSF確權鏈接。
示例引用格式:
嘉炜 (Jiawei). (2025, August 2). 《意志回路激活理論 (WCAT)白皮書 - 第三版》. OSF. doi.org/10.17605/OSF...
嘉炜(Jiawei). (2025, August 2). 《意識映射宇宙論 (CMC)白皮書 - 第一版》. OSF. doi.org/10.17605/OS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