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士邦,翻到新的一章

下一任的占士邦人選特別引起多種討論,其中一個原因是以前的版權持有人已將所有條件釋放,因此改動空間非常大,已經不一定要英籍演員,更可以是一位黑人,甚至是由女性岀任占士邦,因此爭議可以非常大。最近有傳,已拉攏了Denis Villeneuve作導演,已引起一些討論。所以,要落實由誰來演占士邦,的確可以是非常之爭議。
這個占士邦的角色可能是電影史上最長壽的franchise,第一部《Dr. No》在1962年公映,那是六十四年前,相信很多讀者仍未出生吧。不過很奇怪,大部分影迷都會追回前作,甚至總看過三、五、七次,大概就是這系列電影的江湖地位。這系列電影可算是男士最夢寐以求的超現實幻象,才智雙全,氣宇軒昂,風流倜儻,經常有美女相伴,名貴跑車,高科技武器,週遊世界,而且永遠逢凶化吉。有誰可以抗拒這種夢幻?而這系列電影引申出來的話題更層出不窮,由品評那位男星(共六位)是最佳的占士邦,再到評頭品足各位燕瘦環肥邦女郎,再研究誰是最好的奸角,繼而從奸角的背景,大可重温歷史上世界各國的敵我關係,而那些汽車和武器,自也是話題之作,連帶其他角色如M、Q或是Miss Moneypenny 等,也是大家關心的對象。而電影中的打鬥動作和爆破場面,永遠是大製作,而且開場的一幕永遠先聲奪人,令人對影片更充滿期待。而主題曲又是另一焦點,在未有MTV之前,已經拍得像一條音樂錄像,肯定比時代走得更前。要談這些話題,相信可以寫一本書,甚至幾本書。這裡,我和大家集中談占士邦電影的音樂。
先說主題曲,每一部邦片都有主題曲,而且都具流行潛質,六十多年來,廿五部邦片,算是失敗的主題曲只是兩、三首。不過,從沒有一首打上英國的流行榜首位,(最好的一次是Duran Duran的《A View to a Kill》(1985)和《Skyfall》 (2012) ,由Adele主唱,都是第二位),直至2015年,第廿四部邦片《鬼影帝國(Spectre)》打破宿命,Sam Smith主唱的《Writing's on the Wall》終於成為英國單曲榜冠軍。然後在2020年,由Billie Eilish主唱的第廿五部邦片主題曲《No Time To Die》亦成為冠軍歌,而Eilish也是最最年輕(錄音時只是16歲)的邦片主題曲的主唱歌手。
至於占士邦電影的配樂,主題音樂《James Bond Theme》由Monty Norman所作,再由John Barry編曲,因此曾有爭論誰才是真正作曲人,數度鬧上法庭。不過John Barry卻是最資深的占士邦電影的配樂師,前後參與共11部占士邦電影的配樂,而其中一首他作曲的《007 Theme》,被稱為第二主題音樂,在多部占士邦電影中出現過。《The Living Daylights》(1987)是Barry最後一部做配樂的邦片,但下一部《Licence to Kill》(1989)的成績大幅下滑,再下一部邦片《GoldenEye》(1995)原定再由Barry負責,但他健康問題沒法參與,由Éric Serra接任,但主題曲則由U2的Bono和The Edge所作。
David Arnold是位電影及電視劇配樂師,是一個邦迷,更是邦片配樂的樂迷,特別是John Barry的配樂。在1997年他出版一張《Shaken and Stirred: The David Arnold James Bond Project》的專輯,請來一班不同的樂手如,Pulp、Chrissie Hynde、Aimee Mann、 Iggy Pop、 Martin Fry等,重新演繹一些邦片主題曲,向John Barry致敬。Barry深受感動,並向邦片監製引薦,最後受聘,由《Tomorrow Never Dies》(1997) 開始,直至《Quantum of Solace》(2008) 替一連五部邦片做配樂,可說得上是邦片的第二代配樂師,也可說是John Barry的延續。之後邦片換上Sam Mendes作導演,他選擇用他熟悉的Thomas Newman作配樂,而上一部《No Time To Die》(2020)改由Cary Joji Fukunaga執導,配樂由Hans Zimmer主持。
回顧一下,自己覺得《Licence to Kill》(1989) 似乎是邦片的歷史分界線,電影製作也出了不少問題,這部邦片的票房和口碑都相對較差,有人歸咎鐵摩達頓(Timothy Dalton) 不受觀眾歡迎,亦有人說是換了配樂人,而且找來老牌歌手 Gladys Knight主唱,令人覺得往後退。另一個原因是世界政治版圖出現重大變化,冷戰結束,而Ian Fleming的小說也已用得七七八八,大家都各有意見,步步為營,下一部邦片《GoldenEye》(1995)要六年後才再重返銀幕。換了角,由Pierce Brosnan接任,顯然更受落。一切好像是重新啟動,可以延續這個系列。到Daniel Craig接替,因為原來的小說系列已完全用完,他們唯有自創故事,較為複雜,又有扭橋,主要角色一一離去,上一部《No Time To Die》更似是系列,甚至是這個人物的終章,劃上句號。
當然,這樣的角色,他們不會如此放棄,上一次相隔最長的重啟是1989年之後,要到1995年才重返銀幕,足足六年時間。今次一定是一次劃時代的重啟,因為今日距離上一部邦片已經六年,現時仍未有落實人選,仍未開拍,保守估計,要到2027年才有可能上映,而以現時狀況,應該更遲。作為一名觀眾,只能拭目以待。
聽歌時間:
我相信大部分主題曲都算是很流行,大家都耳熟能詳,因此主要介紹另類一點邦片音樂。
首先要分清楚主題音樂,這是最原始的一個,正名是《James Bond Theme》由Monty Norman所作。這是個現場版,由John Barry 指揮。
這一個被稱為第二主題音樂,正名是《007 Theme》,由John Barry 所作。
邦片有時會有插曲,或後來說是片尾曲。這是來自《The Living Daylights》(1987),事實上共有兩首插曲,都是由The Pretenders主唱,這是其中一首。
在《Tomorrow Never Dies》(1997)內,由k.d. lang主唱的插曲《Surrender》。
David Arnold在其向John Barry致敬的專輯內,亦有一首是插曲,是1969年的《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內,只是用上Louis Armstrong 主唱的一首《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在致敬專輯上交由Iggy Pop演繹。想不到後來,在上一部(第廿五部)《No Time To Die》(2020)內,也有用上,來一個呼應,真的是一個「收筆」!
主題音樂用了這麼多年,自然有不少人改編,加上現代元素。這是一個較近期的,由Moby參與的版本。
除了官方的合作改編之外,亦有其他音樂人會翻玩。這是Soft Cell重玩Barry的第二主題音樂,其實在八十年代做的,不過只放在單曲背面,比較少人注意。
David Arnold的專輯《Shaken and Stirred: The David Arnold James Bond Project》,可以在Spotify上收聽。
最後,這個集合全部主題曲的一個組曲,很值得聽聽。這是在疫症期間,全球停擺時,一班英國年輕人做岀來。全部音樂和歌唱,編排和創作,全不馬虎,是令人擊節讚賞的。占士邦這個文化現象,跨越六十年,依然影響深遠。這個音樂旅程體驗,絕對值得大家花點時間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