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光霽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南洋早期華文教育

光霽
·
·
二十世紀20年代前後,馬來亞一些華文中學缺乏師資之下,南洋辦學團體遂於中國內地聘請教師南下,這一批教師學養和品德都對當時的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檳城鍾靈中學自由學風的開端──唐桐侯

檳城鍾靈獨中於1917年創校,當時內地學者的到來,為當時華文教育一方面提供教學行政的支援,另一方面則培訓各學科的師資人才。

唐桐侯出身蘇州東吳大學,中英文造詣俱佳。他於1928年抵達檳城,接任鍾靈中學的教務長職務。唐桐侯在上海擔任暨南大學高中英文史地教員,可以推想他在史地方面有很大的心得。唐桐侯為人胸懷磊落,待人以誠。由於唐氏高明練達處理剛鬧過學潮,元氣大傷的鍾中,在展現個人氣魄之餘,輔以和譪可親的處世態度。不久之後,即使滿目瘡痍的鍾中恢復舊觀,而且進一步發揚光大。

唐桐侯雖然個子矮小,膚色黃墨,戴著一副無框眼鏡。他談吐誠懇而又沉默,到鍾中服務幾個月,大家已然對他刮目相看。這可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課程編制,二是體育活動。首先,唐桐侯辦學完全採取自由式,讓學生儘量發揮他們的長處。他對課程編制的安排,是每周增加演講一節,由初中二、三兩班合併上課。他把全級分為兩隊,每隊各舉一位隊長。然後由隊長挑選隊員,其中包括國語和英語演講。

新制下學校每周展開演說比賽,國語和英語隔一周輪流進行,由導師擔任評判。唐桐侯還歡迎畢業離校的校友回來,交流提升學弟妹的語文水平,有時更邀請他們臨時上台致辭。同學們特別對這樣的演講方式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為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有機會上台演說,這在訓練口才方面,發揮了極大功用。又因分開兩隊進行,引起彼此的競爭心,大家都希望獲得勝利,自然時刻練習,也就對說話藝術加以講究和留意。

唱歌體育皆能的人才

唐桐侯對檳城獨中的建樹是靈活教學方式和重視課外活動。他在鍾靈中學教授的是英文歷史及英文地理,流利英語的課程講述,明析而有條理,唯一缺憾的是他從不提考試範圍,這使同學們感到無所適從,但還是如沐春風的接受唐氏教學嚴肅而不失幽默的教學方式。

其次在提倡體育方面,唐桐侯在鍾中兩年,有兩大貢獻:第一是推動體育活動,不遺餘力。在他領導之下的藍球隊、排球隊等紛紛組織起來,田徑賽也開始受到重視。當年檳城有藍球隊組織的,中華是第一間,其次便推鍾中。唐桐侯本人還親自參加排球練習,這些球隊的指導都由王志廉擔任。他和唐桐侯合作無間,尤其是藍球隊,經訓練出幾個實力的球員。而鍾中的運動會,在唐桐侯掌校後,有了良好的發展。

有一年上海暨南大學足球南遊,途經檳城,與當地球隊進三場比賽。由於唐桐侯曾在暨南任職,他特地舉辦茶會熱烈招待,以盡地主之誼。是晚幾乎全體鍾中學生都參加茶會,唐桐侯一方面介紹暨大足球隊隊員,一方面鼓勵鍾中同學他日到暨大讀書。後來,果然有許多同學去中國暨大求學。

唐桐侯任內致力於推動遠足活動。1928年間6月暑假,鍾中曾舉行過兩次活動,第一次是爬登著名景點升旗山,這可能是鍾中有以來第一次的爬山運動。除了學生,唐桐侯和王志廉等幾位教師帶隊參加。第二次便是環遊檳島,沿日落洞至峇六拜、公芭、浮羅山背、雙溪檳榔再到直落巴港,足足走了三十餘里。到達直落巴港,已是下午六點,人人筋疲力盡。

唐桐侯另一對鍾中的貢獻,是組織全校歌唱團。他本身對音樂有天份,嗓子宏喨,聽他唱歌似有穿雲裂石的感覺。唐桐侯在每天下午四點,義務指導一班學員聚集在樹蔭底下練習唱歌。他選的英文歌,大多數從「百零一首名曲」挑選出來。中文歌多採民謠,而之後樂壇上流行的鳯陽歌,則由鍾中歌唱學員首次試唱。唐桐侯選曲不太拘泥於禮俗,他選來上海黎錦暉的一首「妹妹我愛你」,教學生唱,並曾在歌辭之下寫上幾句,大意是:「靡靡之音,固難登大雅之堂,但我們唱歌隊,志在娛樂,借此消遣,未為不可」云云。足見唐桐侯為人,著實非常風趣。

南轅北轍的黃照青和黃康屯

黃照青是唐桐侯之前的顧因明由中國請來的,擔任初中二及初中三的數學老師,其後兼教物理和化學,他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1930年唐桐侯辭職之後,鍾中有一個時期沒有教務長,由各部主任組織委員會,暫時維持校政約莫半年。結果,董事部開會一致議決聘請原屬該校數學教師的黃照青為第三任教務長。

令人費解的是,鍾中董事部為什麼請一個固執不通情達理,又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擔任教務長?董事部除了因為黃照青有大學資格原因外,另一原因是如果再從中國聘請教師,又得花費一大筆旅費,而且鑒於之前兩任教務長,都不能久於其位,還不如就地徵聘劃算。

學生眼中的黃照青形象,是「黃氏的擺相很有趣,一個和尚頭是他最大特徵。當年鍾中學生無不稱他為Botak Botak(馬來語)光頭之謂也。他的身材相當高大,卻並不肥胖,面孔瘦削,似乎有一種憂愁的表情。他說一口南通普通話,僅比張淑英的崇明腔稍為好聽一點。他教的英文、代數和幾何,他的英語較之普通話更難聽,我們如果不看課本,簡直不知他在講些什麼。」

黃康屯和黃照青是叔姪關係,在個性及行為方面卻是南轅北轍。作為叔叔的黃照青心胸狹窄,待人接物方面,沒有君子風範。黃康屯則不然,他華文造詣甚深,加上儀表瀟灑,個性豪爽,談吐大方,使人樂與之接近。在當時鍾中教師群中,他年紀相對年輕,卻喜歡玩中樂,彈得一手好琵琶,和黃照青的嗜好打麻將不同。

黃康屯授課自成一格

黃康屯的詩文和音樂有一定的造詣。詩文他雖寫的不多,但偶有篇章,都是擲地有聲。當年鍾中同學聯合舉行遊藝大會,曾邀請旅檳校友組織一個中樂隊,其中彈奏琵琶,即由黃康屯擔任,兩晚的演出,頗受好評。

黃康屯之所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還在於他講授的一門課──中國近百年史。雖然,這門課每周只上一節,但課程並不簡單,沒有教科書,由黃康屯親自編寫講義,交給光華報印刷,才發給學生。課程內容自鴉片之戰起直到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止。講者聲調響亮清脆,亦莊亦諧,聽者聚精會神,引起學生的廣泛興趣。當時鍾中初二、三年級歷史,是用一本厚厚的英文書「世界史綱」,據說是中國北洋大學一年級用的教科書,由唐桐侯親自教授,內容沒有本國史。所以,黃康屯教的中國近百年史,正好補西洋史之不足。

學生普遍對這個課程特別感到有趣的地方,還在於每逢學期考試,完全不用死讀死背,這是因為黃康屯採用現在所謂的「開卷」形式考試。當時黃康屯還叫學生可以把議義帶返課堂,他在黑板上出道題目,學生就在講義裡找答案。」如此一來,每次考中國近百年史,同學們都拿到很高的分數。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