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子非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人生換線|如性法師課程《二諦、四諦、三皈依》(第5講)

子非魚
·
·
介紹唯由分別假立的緣起

筆記

分別知如何假立境

「唯由分別假立的緣起」——諸法唯由分別假立而成。在探討「諸法唯由分別假立而成」時,應該先討論「分別知如何假立境」;在確定這一點後,進一步分析「能否在境的方位(境的所在處)找到分別知所假立的那一法」;如果最終得到的結論是「不能」,就能確定境無自性。接著,雖然境無自性,但是境可由分別假立而成,總結以上兩點而說「諸法唯由分別假立而成」;所以「唯」字要破除的就是境有自性。思惟的順序應該先從「分別知如何假立境」開始思考,而不要一下子就跳到「諸法唯由分別假立」,那對我們來說跨太大步了。

提到「分別假立」,世間人的用語有「主觀認定」、「為境貼標籤」,或是「心看待境的方式」;所以世間人會說「我們眼前的世界是什麼樣貌,完全取決於自己怎麼看待它」。


旺千老師如何解析三種譬喻

對於三位論師以不同的譬喻解釋『分別假立』的內涵,我(旺千老師)的想法是:

  • 月稱論師以車子的喻說明『諸法是在施設處(某個聚合體)上由分別假立上去的』

  • 佛護論師以壁畫中兩位天神的喻說明『諸法是我們在看到施設處(某個緣起法)後,在不觀察、不思擇的情況下假立的』

  • 寂天論師以幻化人的喻說明『依著施設處由分別假立的法,僅是假立者(分別知)的顯現而有』。


心得

這一講開始進入較深入的內容,首先確立了「分別假立」的觀念,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主觀認定」、「為境貼標籤」,或是「心看待境的方式」。接著,應可從兩個層面理解:「境的層面」與「心的層面」。中觀應成派雖承認外境有,但所承許的外境有與經部宗所主張的並不相順,這邊應該是要細究其內涵。

佛護論師以壁畫上的天神(境的層面),不是指天神本身(心的層面),說明縱使在境上無法找到分別知所假立的那一法,但依舊可以透由世間的名言解釋一切現象。換句話說,諸法是以約定俗成的方式而有,也可以說「諸法在世間通俗的說法中存在」,並不需要在境的方位找到分別知所假立的那一法,這就是所謂的「名言有」。

月稱論師以「車子」為喻,指出眾多支分的聚合體(境的層面)不是車子(心的層面)。從境的層面分析,會陷入堆垛悖論:拆掉一根螺絲後,還能稱其為車子嗎?拆掉多少零件後,車子才不再是車子?因此,「車子」僅是由分別心假立而成。

寂天論師以幻化人為喻,說明觀眾眼前所產生的幻影,是觀眾的錯亂知(心的層面)所投射出去的,實際上無法在境的方位上(境的層面)找到那些人;相同的道理,當我們在施設處(蘊體)上假立真人時,真人也是我們的分別知所投射出去的,實際上無法在真人的施設處上找到真人。

2025.07.14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