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电影评论|《好东西》:给“小孩”的电影|锵稿
*原文于2024年11月发表于「锵稿」,标题《为什么说〈好东西〉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电影?》,编辑:子戈。微博阅读链接:https://weibo.com/6358247616/5108297107767455
看完《好东西》几天后,我依然无法自拔。身边朋友也空前一致地因一部电影感到振奋,纷纷去二刷三刷,享受着影院里充满默契的笑声和掌声。
我眼前浮现了一个被激活的共同体。就像那些被黄金时代摇滚乐养大的80后,总会在听到黑豹/唐朝/朴树/谢天笑时,欣然领会——有人在为我这一代人发出宣言。而像我一样的Z世代,今天也在《好东西》里久违地感受到了这种与时代同呼吸的畅快。

01
《好东西》是我这一代的嘴替电影。
它将鲜明的性别观念置于台前,将既得利益者、原罪、女权表演艺术家坦荡地安排进对白,替苦男权久矣的人当众反击。它也将诚实作为说话的首要原则,让银幕第一次出现了“月经不是脏的,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会流血”“喝红糖水没用,得吃去痛药”“片都是男的意淫拍的,根本没问过女人意见”这样的台词。也许日后它们都会成为受欢迎的表情包,年轻人能因此省却大量阐释劳动。
不仅如此,一种都市的生活方式也在这里得到了承认。在片中,无论是约炮还是断亲,都是不需要解释的合理存在。这种“自己人”式的呈现,从根本上区别于那些打我们有记忆开始就在教年轻人如何做人做事的作品,为年轻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情绪价值,让我们感到被看见,被理解被托住,被激励。
事实上,情绪价值从未像今天被电影创作重视。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NBER)曾发现,在1993-2023年间,全球的人生危机从中年转移到了青年,形成了越年轻越不幸福的趋势。尤其是18至25岁的女性,更易感到“不幸福”。
嗅觉敏锐的电影创作者似乎也觉察到这一点,正为“不幸福”的观众加速制造着情绪快感。《周处除三害》《九龙城寨之围城》是可供释放的发疯电影,韩延系影片和开心麻花是通过类型手段实现着对情绪的操纵,《流浪地球》系列则是在重工业加持下刺激肾上腺素的情绪消费。然而,虽然它们也被列入值回票价之选,但其中的暴力奇观显现出了与日常生活的遥远距离,昭告着一种共情力和好奇心的缺失。
陆续登场的女性电影恰好填补了这种长期被忽视的情绪需求。《热辣滚烫》和《出走的决心》都具备着强大的情动功能和行动感召力。一方面,这是在注入女性视角后,传统叙事重获生机的表现。另一方面,这也是将观众作为情感主体,而不仅仅是景点打卡者的真诚和善意。
平视,是成为嘴替的前提;一针见血,是成就嘴替的核心。
由此,所有的女性叙事几乎都是一种嘴替。因为那些从前被压制的声音,往往都是直击人心的真话。在“大爹屹立不倒,小爹随便搞搞”(子戈语)的电影市场,性别作为为数不多还能直言一二的社会话题,几乎是抵达真问题、真讨论、真批判的唯一路径。更何况逐渐觉醒的女性已然成为了电影票房的主力军,女性主义表达也是满足部分年轻观众情绪需求的应有之义。
相比于上面两部聚焦女性内在成长的作品,《好东西》说话的方式显然更外露。它鼓励小孩“你怎么打鼓,女孩就怎么打鼓”;它舔舐年轻东亚女性“总要有人跟你说声对不起”;它宽慰单亲母亲“怎么才算好呢?裁判是谁啊?为什么就不能搞砸?”。
它将女性作为第一性,豁达地表现了世界的理想形态,那些持续为当下中国电影贡献票房却又长期在其中找不到自己的年轻女性观众,终于在这部影片中被娱乐、被抚慰。我们在此惊讶地发现,这才是世界的应然样貌,那些借角色之口说出的话,只不过是我们一直渴盼却又未被普及的常识。
于是我理解了那些批评《好东西》说教感太浓的观点。它的确具有修正和教育意义,只是它教育的对象从年轻人转向了曾经最爱说教的人。
02
《好东西》的出现,很好驳斥了“年轻人不爱看电影”这一伪命题。
在《好东西》上映之前,微博上出现过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看电影了#话题。很多人在评论区反问:为什么拍不出年轻人(主要是Z世代群体)喜欢看的电影了?
低相关度,恐怕是年轻观众流失的重要原因。当小屏文化成为更能与年轻人即时对话的载体,大银幕正无可避免地被抛弃。
但《好东西》却收获了大量互联网原住民的喜爱,并仍在刷屏和二创中延续着情绪生产。这不仅是因为它有着适应短视频时代的风格与节奏,更是由于它精准勾勒出年轻文化消费主体的现在进行时——工作超负荷、抑郁症高发、恋爱无能……;呈现了这个群体真正关心的问题——多元关系、女性友谊、性少数、亚文化……
除此之外,它还勇敢地标示了那些曾经或正在影响着年轻人的背景:疫情、经济下行、教育内卷、新闻业的衰落以及的消费主义;它还处理了互联网这个和年轻观众的现实不可分割的第二现实:选题会上的谷爱凌妈妈、iPad里的霉霉演唱会、审判王铁梅文章的微博评论……
以上种种,都让人直呼《好东西》像是我的网友拍出来的电影。
它甚至还警惕着自身挂一漏万的局限性。房间里的大象,被当成货品售卖的女性主义书籍,无法顾全所有阶级处境的媒体选题,以及那篇注定被骂的单亲妈妈非虚构自述,都带有自我指涉的意味。
这种清醒,与不再盲目乐观的年轻人状态相呼应,并以此创造出了一种心理感受上的亲近感。
更重要的是,对于被互联网过量剧透人生结局的年轻人来说,传统的奋斗故事失效了,浪漫爱戏码也该退场了。我们需要同样清醒的人来承认我们的悲观。而《好东西》就是说出“我不再幻想”和“爱情没有神话”的作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电影。90年代的《本命年》,00年代的《独自等待》,都准确记录了成长于那个年代的青年状态。在我们的时代里,长期以来都只能从非主流电影中打捞与自己相似的人生踪影,直到有了《好东西》。
它就像是一个成熟又稳定的人,记录了我们的历史与当下,创造着一代人深层次的共振。那种感觉是,当有人敢于宣示你所处的现实,你就可以不再疲于解释或对抗,只需高昂着头沐浴阳光。
03
当我在讲年轻人/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候,究竟是在指哪些人?
不得不承认,原子化时代的代际共性并不能填补个体差异的鸿沟。或者说,我谈论的Z世代本身也并不具有确切的年龄范畴。唯一确定的是,“年轻”代表着对世界既有规则和权力结构的质疑。
尤其在今天,大众文化已揭示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操控,越来越多年轻人对规则感到幻灭,对权力空前敏感。既反感固定的身份模板,又处于过度嵌入的命运。
在普遍求稳的社会,年轻人的失权感只能通过社会层面不断对话和交流得到缓解。
《好东西》恰恰站在了一个翻新秩序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理想生活样态,让处于分裂中的观众感到重新被养育、被润滑。
但我不愿称它为爽文,因为片中并没有任何一种脱离现实的跃迁。我也不愿说它是童话,因为每个人物的处境都不如《芭比》光滑。它是以尊重时代的方式,在对世界进行建设,给了年轻人可及的希望。
小孩王茉莉是一个象征未来的形象。她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拒绝虚伪的表演,遵从内心的选择。她用那些天然的发问、犀利的反驳和令人惊叹的洞察告诉我们,明天会更好。
观众在她身上看到了不被权力侵染的样子,影片又持续给她提供着健康的生长空间。
那所名叫艺辉实验小学的学校,本质上就是一场对规则的探讨:教育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行为该得到表扬?人应该如何做出选择?不仅如此,整部电影也在表达着一种重构:家庭可以是什么形态?单亲母亲可以怎样生活?恋爱的地位可以如何调整?世界可以是什么样子?这些探索都关乎我们“自我养育”的多种可能。
于是在密集的议论间,《好东西》轻盈地用新世界替换了旧规则,没再玩他们的游戏。这一点在片中更直接的体现是:友谊的篇幅超过爱情,社群关系取代传统家庭,选择的权利大于成功的结果。所有的霸权元素都退后了,一个带着新气象的原创当代故事就出现了。
所以我坚持认为,《好东西》是为“小孩”拍的电影,更准确说,它属于那些仍然年轻且充满希望的人。也正是我们对新秩序的共同呼唤,让有开拓力量的《好东西》真正区别于那些执着于怀旧和自我沉溺的男性作品。
有趣的是,这些曾经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在《好东西》上映后都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老登电影(dick flick)。
它起源于一名小红书网友对《好东西》被称作“小妞电影”(chick flick)的逆反,TA们发明了老登这个与之对立的词汇,因其应用性太强而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还很快蔓延到了文学音乐等领域。年轻人开始像解构《封神》,玩梗《燃冬》,鞭打陈思诚和张艺谋那样加入了老登电影Top250票选,以此表达自己对规则的态度。
它是和《好东西》一样的嘴替,不仅能让年轻人的感受得到最简单的解释,还在一种原创性的语言中生成了定义的权力。这便是让当下的内视角感受,超越了历史中外视角的评判。
这也让我想起邵艺辉在电影宣传时说:“表达我的态度更重要,我不在乎能不能留在影史上。”
Herstory不需要留在History上。《好东西》电影内外对传统的一致挑战,也让观众在反刍电影的过程中获得加倍的乐趣和爽感,使它更具开创性的时代价值。
《好东西》由一场搬家的戏开场,预示着整部电影就是一次重建的开始。它对应着现实废墟上正在重肃生活的人,也在象征维度上开启了以女性意识进行创作的全新可能。
如果老登们坚持History的唯一正当性。那么我只想说,邵艺辉怎么拍电影,电影就是什么样。

这是一篇被举报下架的文章。如今看有许多新的感受:1)为了适应发表平台的调性,做了很多前置的阐释工作,运用了许多我自己内心并不喜欢的词,例如“嘴替”;2)字里行间有一种对抗和愤怒感,似乎是急切地想要为邵艺辉说话,用语气记录了当时这部电影连带的讨论氛围,也算好事。更好的是,总体上读起来非常有力量,为女人们骄傲。
参考资料:
[1]《年轻人的绝望感在上升》(作者:Deena Mousa,发表于“利维坦”)mp.weixin.qq.com/s/m...
[2]《情感经济时代,年轻人要的11种情绪价值 | 近未来》(作者:wt,发表于“青年志PRO”)mp.weixin.qq.com/s/T...
[3]Rivas-Lara, S., Kotecha, H., Pham, B., &Uhls, Y.T. (2023). CSS Teens & Screens 2023: Romance or Nomance. Center for Scholars & Storytellers.www.scholarsandstory...
[4]《学者金雯:今天的大众文化内含一股强大的反浪漫主义潮流 | 专访》(作者:董子琪,发表于“界面文化”)mp.weixin.qq.com/s/T...
[5] 《觉醒后的女性如何恋爱?》(发表于“正面连结”)mp.weixin.qq.com/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