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ineker 陳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寒夜對飲記

Lineker 陳
·
·
文章創作靈感來自一個現實的情境:冬夜中獨處、無人傾訴,窗外雪落,室內爐火微光,心中思緒萬千,不吐不快。 於是設一“友”共飲共語,實為自言自答,內省而已。 全篇雖用古文筆調,卻並不拘泥於漢唐典制,語言上更接近魏晉清談,內容上則帶有宋明之理辨之風。借此文,作者表達一種對時代的清醒認知,對孤獨的默然接受,以及對事業與理想的執念不悔。 希望讀者不僅讀其字句,更能體會其意境與情懷。


歲次乙巳,朔風既作,夜寒如刀。 予避世居山中茅屋,柴扉半掩,爐火新燃。 窗紙皴裂,風入如絲,燈火忽明忽暗。 設一席,溫濁酒,以慰形寒而解心躁。

俄有叩門者,聲輕如蚊。 啟扉視之,一人立雪中,衣敝履破,眉宇間似識非識。 予愕然,問曰:“夜寒雪深,子何人也? “其人不答,唯笑曰:”昔年舊交,今夜借火。 “予凝思良久,隱約似舊時同窗某甲,昔嘗共讀《莊》《孟》,秉燭夜談,已二十載無音矣。 乃喜而引之入坐。

予曰:“子尚在人間,真如夢寐! “彼拊掌笑曰:”人間未亡,我焉得死? “坐定,爐旁酒溫,予舉而共酌。 酒不過三巡,其人忽歎曰:

“今之世,殊不如昔。 人情薄似蟬翼,士心冷若冰霜。 余自別君后,歷經塵俗,識遍官場之偽、商賈之詐、士人之伎,今始明白:真者難存,偽者橫行。 ”

予曰:「今人多言勢利,實則趨避自保耳。 世亂未必人惡,人苦未必心毒。 或有求生之不得,或有避害之不得,何可盡責於人? ”

其人搖首曰:「君之言溫厚,然過於寬容。 昔范公言:『世有三不祥者:正直而不容,忠信而見疑,清廉而受辱。 '吾見諸多君子,或棄於市井,或沉於酒鄉,或屈於小人之下,安得不悲! ”

予默然良久,執杯低頭。 彼復問曰:「君隱居山林,果得清淨否? “予對曰:”山中雖靜,而心難靜; 遠離塵囂,而夢仍多俗事。 ”

其人笑曰:「世人皆謂隱可遠世,吾謂不然。 心若在俗,雖入深山猶在鬧市; 心若澄明,即處市井亦似空谷。 ”

予曰:“善。 然欲心明,須常警之。 然世間喧譁,何從警起? ”

彼曰:“惟寒夜可鑒也。 晝日太明,目不能見細; 夜寒且靜,心始能聞聲。 是以古人有夜讀、夜談、夜行、夜省四行,誠非虛語。 ”

予擊節稱善。 又問:「君今所憂為何? “彼低聲曰:”非憂吾身,乃憂吾子孫也。 吾見城市林立,田園盡廢; 人皆爭利,無復耕讀之家。 百年之後,子孫無根,如浮萍之逐波,豈不哀哉? ”

予仰望窗外,風聲如訴,林影婆娑。 曰:「子言甚切。 然此世大勢,焉可逆行? 唯有為之記,為之傳,庶幾後人知其非。 ”

彼大笑曰:“是也! 子既能文,宜書所見所思,藏之竹帛,傳之後代。 不求世人盡信,惟望有人願省。 ”

言畢,復斟一杯,與予對飲。 酒至微醉,燈焰低垂,寒意漸重。

其人忽起,披衣出門。 予急問:「天寒何往? “其人答曰:”我本無形,不過君心所現。 今君已醒,我當散去。 “遂入雪中,步履輕捷,俄而不見。 惟雪中留一行足跡,直至林深處。

予驚醒若夢,復視爐邊,酒尚溫,衣不亂,似無客至。 然幾上多一枚杯,質古而釉裂,非予所有。

因記其語,題曰:《寒夜對飲記》。

《寒夜對飲記》·背景說明
此文擬為《煮酒焚香·古意集》開篇之作,意在定下“古意借今喻、孤懷與蒼涼並在”的整體基調。

文章創作靈感來自一個現實的情境:冬夜中獨處、無人傾訴,窗外雪落,室內爐火微光,心中思緒萬千,不吐不快。 於是設一“友”共飲共語,實為自言自答,內省而已。 全篇雖用古文筆調,卻並不拘泥於漢唐典制,語言上更接近魏晉清談,內容上則帶有宋明之理辨之風。

借此文,作者表達一種對時代的清醒認知,對孤獨的默然接受,以及對事業與理想的執念不悔。 希望讀者不僅讀其字句,更能體會其意境與情懷。

《寒夜對飲記》·小注(白話解析)
這篇文章是用對話體的方式寫成的古文,兩位人物一“予”(作者自稱)一“友”,於寒冬夜間圍爐煮酒,隨意談古論今,意氣相投。 文章沒有明確的情節線,而是通過一問一答展開,似對談,實抒懷。 語言文雅簡練,情感卻層層遞進,透露出作者在時代、理想、孤獨與人生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文中用“寒夜”比喻世道的清冷,用“對飲”象徵知音難求的珍貴,又以酒引言,酒中吐真、語中藏思,整體情感沉穩而深遠,體現出“借古言志”的風格。

對話雖虛構,但每句話都像是內心獨語; “友”其實是作者自設的思想對手或心靈鏡像,借以引出真正想表達的觀點。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