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到YouTube:王志安的数字长征

刘平安
·
·
IPFS
王志安曾是央视著名调查记者,长期揭露官场腐败、医疗弊端、资本乱象等敏感问题,因直言不讳多次触碰体制红线。2019年”六四”30周年之际,他的社交账号全面封禁,标志其国内媒体生涯的终结。他随后流亡日本东京,在YouTube重新出发,推出新闻评论节目《王局拍案》,订阅人数迅速突破百万,亲赴乌克兰战区、福岛核电站等热点现场采访报道。王志安的数字长征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威权压制下艰难求生的时代缩影。

ChatGPT

引言:2019年6月3日深夜,北京。拥有600多万粉丝的调查记者王志安(网名“王局”)突然发现,自己的新浪微博账号无法登陆了。次日恰逢“六四”30周年敏感时刻,他的微博以及此前使用过的所有社交媒体账号一夜之间从中国互联网消失 。这一“网络蒸发”宣告了他作为体制内媒体人的终结,同时也揭开了他红线之外漫长征途的新篇章。王志安曾坦言:“习近平认为媒体不应起监察作用,只需作为宣传喉舌” 。在那个夏夜,这句话得到最直观的印证 — — 一个坚持揭露真相的声音被全面封杀。然而,这并非故事的结尾。对真相的执着让他选择离开祖国前往海外,尝试用自由世界的麦克风继续发声。从一名官媒记者到流亡他乡的自媒体人,王志安的人生轨迹宛如一场横跨体制内外的数字长征,折射出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在红线内外辗转求生的艰辛历程。

早年生活与教育背景

1968年4月21日,王志安出生于中国吉林省吉林市一个普通干部家庭 。三个月大时随父母迁居陕西潼关县,在黄土高原度过童年 。少年时代的王志安性格直率,对社会公义颇具敏感。1986年,他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不久转入政治系就读 。恰逢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校思潮涌动,王志安很快投身于校园民主运动:大一时参与了1986年的学潮,随后又站在了1989年震动全国的学生抗议最前线 。据记载,1989年4月他在武汉组织示威,旋即北上北京声援天安门广场的请愿活动,自称担任武大学生驻天安门的代表,并曾在高自联的会议上呼吁同学们理性撤离 。六四事件风暴过后,这位21岁的热血青年得以全身而退,但那场运动的余波无疑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日后勇于直言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王志安被分配到河南洛阳一所财经学校任教两年,随后又赴内蒙古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执教 。但他对现实政治与历史的兴趣与日俱增。1996年,28岁的王志安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近代史硕士,并于1998年获史学硕士学位 。北大求学期间严谨的学术训练,使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与权力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段学院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结构,也磨砺了他求真务实的批判精神 — — 为他日后从事调查记者奠定了思想基础。

职业生涯轨迹:体制内的崛起

硕士毕业同年,30岁的王志安赶上中国传媒业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成为《东方时空》《时空连线》等王牌栏目的记者、编辑 。其思辨型才华在央视迅速展露:他参与筹备了高收视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2004年升任新闻频道《社会记录》总策划,2008年又参与创办时事评论节目《新闻1+1》,出任副制片人 。2009年,王志安被擢升为央视专职新闻评论员;2011年,他回归一线,成为著名深度调查节目《新闻调查》的记者 。此时的王志安,已是一位在中国新闻界小有名气的媒体人。他经常在微博上就社会热点发表评论,引发公众关注,也因犀利言论多次卷入舆论风波 。例如,他曾调查震惊一时的医院“缝肛门”事件、关注**“走廊医生”**等医疗事故,并与《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就新闻专业主义问题隔空论战 。这些事件让他在媒体业界褒贬不一 — — 支持者称道他直面问题的勇气,质疑者则批评他行事方式偏激。

2015年末,在央视服务整整17年后,王志安选择急流勇退。这一决定背后似乎暗藏隐情。当年12月,他突然在微博感慨“十七年,岁月如歌”,并晒出工作证称“缘分尽了”,引发业界震动 。有媒体披露,导火索是一桩尚未播出的调查报道夭折 — — 王志安原计划深挖北京急救中心“999”在一起航空医疗事故中的失职,但过程屡受阻挠,节目最终胎死腹中 。知情人士透露,王志安在微博公开募集线索的高调做法,反而打草惊蛇,令报道被有关方面“毙掉”,他因此大受打击 。更有传言称,央视彼时正经历一场整肃风暴,多名记者因“经济问题”或“政治问题”被迫离职,王志安的出走恰逢其会 。无论真相如何,他在微博上与同行的互动侧面证实了离职意向,“离开《新闻调查》前来个告别之作吧?”同事的揶揄中透着无限惋惜 。王志安最终未做告别报道便挂印而去。对于这位始终以理想主义者自居的记者来说,央视的离场既是个人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也是中国调查新闻黄金时代走向落幕的一个隐喻。

脱离央视后,短暂的沉寂并未磨灭王志安的新闻理想。他没有选择体制内安稳的宣传职位,而是投入市场化媒体的怀抱。2017年,《新京报》旗下的视频平台伸出橄榄枝,王志安出任首席调查记者,推出网络访谈节目《局面》 。他尝试借助新媒体讲述真相,第一季就专访了打假拳手徐晓冬、草根武术家马保国、脱口秀艺人周立波和实业家曹德旺等,话题涉猎武林打假、娱乐丑闻、企业家传奇,反响热烈 。然而,好景不长 — — 《局面》播出没几个月便戛然而止 。节目腰斩的具体原因官方未明示,或许是因触及敏感人物与灰色地带而“胎停”,亦可能与媒体环境趋紧有关。2018年正值舆论管控持续加强之际,中国调查记者生存空间日窄。对此王志安深有体会:他曾感叹,“近年来中国的记者基本都转行了……记者这个职业在中国已经死亡” 。

2019年初,王志安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博弈。这一年1月,他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权健该死,但不是只有它该死》,针砭直销巨头权健公司的商业欺诈,并大胆提及更早前震惊全国的魏则西事件(一家部队医院借助百度推广贩卖伪劣疗法致患者死亡) 。文中,王志安直指搜索引擎巨头百度的责**(注:魏则西之死暴露出百度竞价排名的弊端)**。没想到文章引来百度方面的强烈反弹 — — 百度以“恶意诋毁品牌形象”为由对王志安提起诉讼,试图以法律手段阻击他的批评 。这场David vs. Goliath式的较量并未吓退王志安。他不但拒绝删文致歉,还接连发表檄文历数百度种种“原罪”,公开宣称绝不屈服于资本权势 。这一刚烈姿态为他赢得许多网民点赞。然而,也几乎把他推到了权贵势力的对立面。王志安似乎预感到腥风血雨正在迫近。

压制性转折点:“红线”与封杀

2019年春夏之交,中国公共舆论场上阴云密布。6月4日临近,官方对一切“不和谐”声音格外警惕。在这样的敏感时刻,王志安的命运迎来了压制性转折点2019年6月4日凌晨,他的新浪微博帐号被封,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号也遭到同步关停 。彼时他年届51岁,正值事业壮年,却在顷刻间失去了全部中国大陆传播渠道。王志安事后表示,自己并不清楚被封杀的具体原因 。但外界普遍解读为,他多年揭露腐败、非法征地、医疗弊端等敏感议题,终于踩中了当局的“红线”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封杀的时间恰在六四30周年纪念日前夜 。有评论指出,这是当局有意选在此刻向社会发出震慑信号:任何敢于挑战党媒喉舌定位、坚持舆论监督的人,都不会被允许存在 。

对于王志安,这次全网封禁无异于宣判“职业极刑” — — 他在中国大陆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媒体人身份瞬间被剥夺。当局没有给出公开理由,更没有法律程序。他曾收到过的审查警告终于演变成实际行动 。很多支持者为他鸣不平:一位资深央视记者、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知名媒体人,因为说真话而突然“社死”,这让无数仍奋战一线的新闻从业者感到悲凉。然而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大多数国内媒体选择了噤声,同行们也只能默默围观。**“近年來中國的記者基本都轉行了,”**王志安后来对瑞士媒体无奈地说,“记者这个职业在中国已经死亡” 。他的遭遇正验证了这句话的沉重含义。

封杀发生后不久,王志安察觉到更大的危险正在临近。随着新闻自由在国内空间日益缩窄,他和家人的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 。他被有关部门列入了“不受欢迎人物”黑名单,继续留在国内意味着随时可能遭遇更严厉的打压 。权衡再三,王志安做出了人生中一个艰难但果断的决定:离开祖国,开始流亡生活。

当前状态:旅日的重生与再出发

2020年初,王志安悄然抵达日本东京,开始长期旅居海外 。彼时他的两个孩子尚年幼,他不得不与家庭暂别,将理想和责任扛在肩上只身踏上异国土地 。身处安全自由的环境,王志安并没有就此沉寂。相反,这段流亡经历成了他浴火重生的契机。为了延续自己的媒体使命,他在东京注册成立了一家自媒体工作室(东京风行新闻社),网罗志同道合的伙伴重新出发 。

2022年5月2日,沉寂三年的王志安高调复出,在YouTube上开设了个人频道,推出全新的新闻评论节目《王局拍案》 。节目保持了他一贯的犀利风格和调查精神,主打对中国时政和社会热点的深度分析,以及对公众人物的专访 。出乎意料的是,他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迅速聚集了庞大受众:频道开播仅5个月订阅数就突破40万 。到2023年底,YouTube订阅量已突破百万,2025年初更达到178万,总观看量近8亿次 。与此同时,他的推特(现称X平台)粉丝也增长到50余万 。这些数字昭示着王志安在海外华人舆论圈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影响力 — — 尽管这些平台在中国大陆都被屏蔽,但VPN后的无数双眼睛依然在关注着他的言论。

王志安深知,要以自媒体身份立足,仅靠在演播室评论还不够。他决心重拾当年深入一线调查的作风,把镜头对准那些中国官方媒体噤声却为世界所瞩目的事件。2022年7月,俄乌战争正酣之际,王志安自费数十万美元组建团队远赴乌克兰前线采访 。在硝烟中,他记录下战火下华人华侨的真实处境,披露中国官方“大撤侨”叙事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 — — 例如很多中国公民在撤离过程中经历的艰辛和彷徨,与国内媒体呈现的举红旗高呼“祖国万岁”官方叙事形成鲜明对比 。王志安此举令业界震动:除了体制内的凤凰卫视,当时几乎没有中国记者亲赴乌克兰战区 。**“在中国媒体上你能看到的,都是华人华侨被接上飞机后挥舞红旗的画面。但真正在撤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中国人知道吗?”**他一针见血的质问道 。这次勇闯战区不仅拓宽了他报道的格局,也证明了他追求新闻真相的热情丝毫未减 。

随后,王志安又多次亲赴重大新闻现场:2022年9月前往东京拍摄安倍晋三的国葬仪式,实地观察日本社会对前首相遇刺后的反应 ;2022年底奔赴福岛第一核电站,制作系列专题直击福岛核事故遗留问题 。他俨然成为一名“全球行走的中国记者”,为全世界华语观众提供不同于官方视角的报道 。正如美联社评价的那样:习近平治下,中国政府对媒体实施自毛泽东以来最严厉的控制,官方报刊、电台、电视由当局直接掌控,网络言论也被强力审查消音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志安等身处海外的中国记者成为少数仍坚持报道敏感话题的异数 。

凭借这些引人瞩目的行动,王志安在国际舆论上也获得了一定认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他先后接受了美联社、NHK、日本《朝日新闻》、自由亚洲电台、美国CBS、《瑞士资讯》等中外媒体的采访或报道 。瑞士媒体称他是“中国最后的民主之声”之一,赞扬他在一党体制内坚持报道真相的勇气 。对于为何选择在海外继续做媒体人,王志安给出的回答质朴而坚定:“如果我们想追求的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为什么不愿意在自由的社会里头,用我们的职业经验继续发声呢?” 。在他看来,地理上的流亡并不意味着沉默,相反,正因为身处自由世界,他更有责任和机会向同胞传递真实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王志安在海外的直言不讳有时也引发新的争议。2023年底至2024年初,他两度赴台湾观摩岛内选举,并受邀登上网络政论节目《贺瓏夜夜秀》。孰料因一段针对残障候选人的不当模仿言论,他被舆论批评“歧视身障者”,事件持续发酵 。台湾当局更以他持旅游签证从事与许可目的不符活动为由,取消其入境许可,处罚5年内禁止入台。这一风波让王志安首次在民主社会也尝到了“言论红线”的滋味。他为不周言辞公开致歉,却也反过来质疑民进党方面“消费残障人士”、“红绿一家亲”,将民进党的围剿比作中共式打压 。此事引发两岸舆论对他的激烈争论:有人指责他不懂尊重多元价值,有人则同情他在异国他乡遭遇政治正确的反噬 。王志安由此体会到,不同社会都有各自的“禁区”,如何拿捏分寸依然是一门学问。不过,这场风波并未令他噤声 — — 他依旧活跃于社交平台,继续发表对两岸事务乃至国际局势的独到见解,角色日益介于媒体人和时政网红之间。

典型形象分析:冲突背后的“知识分子”底色

王志安的故事在当代中国众多公共人物中极具典型意义。他的形象有多重面向:既是体制内成长起来的精英记者,又是体制外奋力发声的异见媒体人。他身上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既忠且勇”的复杂气质。一方面,他受过良好教育,曾长期服务于官方传媒,对中国政治生态的灰度红线**有深刻体悟;另一方面,他保有理想主义冲动,坚信媒体应是监督权力的工具而非歌功颂德的喉舌 。这种信念驱使他不断尝试在允许的范围内推进言论边界。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并不是一个“反共”革命者,也不热衷宏大政治图景,而更关心具体社会不公的揭露和民众觉醒 。他曾引用前总理朱镕基在央视的题词 — — “新闻要做人民的喉舌”,来表达自己对新闻理想的坚持 。但现实却逼迫他目睹了时代巨变:当年的央视大屏幕上还能写下“焦点访谈是人民的喉舌”,而如今则赫然只有“央视姓党,永远忠诚” 。这种落差深深影响了王志安,将他推向冲突的中心。

王志安与强权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一名新闻人的职业道德与一个威权体制容忍度之间的冲突。概括而言,他触碰了中国政府和利益集团划定的多条**“红线”**:

  • 揭露官场黑幕:王志安调查过腐败案件、曝光过非法征地、深挖过医疗丑闻 。这些题材往往涉及地方政府滥权或监管缺失,直指权力弊端。在中共高层眼中,即便是针对基层的批评报导,也有可能损及党执政的声誉。“媒体不需要进行监督,只需完成宣传功能”,这道最高指示注定了像王志安这样坚守批判精神的记者迟早要碰壁 。

  • 挑战资本巨头:中国的一些商业巨头背后往往有权力背景。王志安在权健事件中旁敲侧击医疗监管,又在魏则西事件中对准百度这样的科技巨头开火 。这类敢言在商业社会也属罕见。百度起诉他是市场力量对独立记者的反扑,但从事后当局对他的全面封杀来看,或许百度之诉只是催化剂,更深层的禁令源自官方对舆论失控的恐惧。

  • 触及历史禁区:王志安早年曾亲历八九民运,虽然后来他在公众场合很少谈及此事,但他身上那股反思精神或多或少来源于此。2019年当局选择六四30周年之际封杀他,很难说没有“一箭双雕”的警示意味 — — 他既是党内看不惯的敢言记者,又被视作当年运动遗绪的代表。这使得他的个人遭遇带上了鲜明的政治象征性。

  • 国际话语冲突:在海外,王志安又卷入新的意识形态冲突。对中共强权他敢于直言,对西方或台湾的政治正确他也毫不迎合。这种“双向开火”使他被某些海外人士质疑为“大外宣”或“战狼”,认为他并未完全脱离党国叙事 。例如,他早年曾就湖南唐慧案发表不当言论,质疑受害人品行以致被网民评为“人渣榜”第12名 ;他还曾力挺过某些官方观点,如为知名乳企蒙牛站台辩护,被批“趋炎附势” 。这些行为让部分人认为他并非纯粹的反抗者,而是带有体制惯性。但也有分析者为他辩护,指出他虽然口无遮拦却无明显政治偏见,对共产党和民运人士都保持距离,其出发点还是揭露具体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可以说,王志安身上集合了中国媒体人复杂的身份认同冲突: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异议分子”**,也早已不是体制驯服的一颗螺丝钉。他更像是一名游离于光谱中间地带的批评者,自许为民众利益鼓与呼,却不愿贴上任何政治派别的标签。这种“不讨好任何一方”的立场,使他注定冲突不断,也注定与各方都有嫌隙。

影响力与遗产:公共空间的幽光

王志安个人的沉浮,映射出中国公共领域近二十年来的巨变。他的影响力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在中国公众舆论中,王志安曾是难得的敢言者。他的微博粉丝高峰时超过600万 — — 这意味着他的只言片语都能撬动巨大的社会关注度。他主持或参与的调查报道,诸如医疗事故、“气功大师”真相、假拳实录等,曾一度搅动舆论场,引发大众对社会问题的讨论。而他的封杀,则仿佛在全国媒体圈投下一颗震撼弹:许多记者从此噤若寒蝉,更加谨小慎微。正如一家瑞士媒体评论的那样,王志安记者生涯的轨迹恰是中国言论自由盛极而衰的缩影 。当他在2010年代中叶屡揭黑幕时,人们一度以为新闻监督仍有希望;而当他2019年被噤声,人们痛感最后的独立之声也被压制了。

其次,在国际华人社会,流亡海外的王志安成为一种别样符号 — — 一个突破防火长城的中国记者。他的YouTube节目吸引了众多关心中国时政的观众,其中不乏身在大陆通过翻墙软件追随他的铁杆粉丝。他对俄乌战争、对台湾选举的报道,为那些只能接触官方叙事的中国受众提供了多元视角。可以说,他的存在本身就在撼动官方试图垄断的话语体系。尽管当局极力封锁他的内容,但在数字时代,信息有自己的生命力,王志安的声音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内外华语听众。甚至有评论认为,他和其他海外独立记者的持续发声,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中文媒体的血脉,使真相的火种不至于在极权阴霾下完全熄灭 。

最后,就个人遗产而言,王志安的经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教材。他的人生轨迹可谓完整地展现了一位中国媒体人的叙事弧线崛起于体制(央视名记春风得意)、陨落于红线(挑战权威遭全面封杀)、又在海外重生(借助新媒体再度发声)。这个弧线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烘托,也包含了人性幽微的挣扎。王志安并非完人,他的桀骜不驯有时显得锋芒毕露,他的判断也曾出现过偏差乃至失当。然而,正是这种真实的不完美,使他的故事更具警示意义:在极权与自由的夹缝中,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自处?在体制资源与个人良知的冲突中,媒体人如何选择?王志安用自己跌宕的命运给出了答案。或许这个答案无法令人十足满意,但至少,他没有选择沉默或随波逐流。

今天,57岁的王志安依然奋战在采访和直播一线。他或站在乌克兰废墟前,或坐在东京办公室里,对镜头侃侃而谈。他的头衔已不再是央视记者,而是被某些人口中略带嘲讽地称为“自媒体网红”。可是,无论身份如何变化,有一点始终如一:质疑与求真的精神。正如一篇媒体评论所言:“王志安(王局)过去曾担任央视调查记者,但疑似因为过度批评北京遭到封杀,现移居日本,成为拥有百万流量的自媒体人”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封闭体制的反讽 — — 当体制内最后的真话人被逼出走,他就把真话带到了体制外,用数字时代的手段继续传播。

王志安的数字长征还在继续。这场长征没有硝烟,却艰险异常:一路上既要面对来自祖国的封堵和抹黑,也要适应异域环境的文化冲撞。他曾调侃自己“左右不逢源”,但也明白肩负的责任:“作为流亡海外的记者,我能做的就是推动百姓觉醒” 。这句话或许可以视作他留给历史的自我注解。无论未来如何评价王志安,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媒体肃杀的年代,他以个人的勇气和牺牲为真相留下一道微光。这道微光也许微弱,却足以刺破沉默的长夜,给后来人指引方向。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