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刑警到反贼:邓海燕的长征

刘平安
·
·
IPFS
邓海燕,笔名“二大爷”,曾是体制内公安干警,后因在网络上发表批评言论触碰言论“红线”而遭“双开”,流亡美国。他从沉默的公务员成长为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创办自媒体传递自由思想。

ChatGPT

引言

2019年深秋的广州,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息。在广州市黄埔区纪委监委的一间办公室里,两名干部正用公事公办的口吻宣读处分决定:“给予邓海燕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面对这一宣判,邓海燕神情平静,暗中用手机录下全过程。这位网名“二大爷”的中年男子,17年的公安干警和公务员生涯就此戛然而止。当时他的心情可谓“悲喜交加” — — 悲的是一年多的煎熬以荒诞的方式收场,喜的是束缚自己的党籍枷锁终于脱落。在内心深处,他甚至将被开除党籍视为一种荣耀。正如他后来所说:“终有一天你要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不可能永远地沉默下去。”这一刻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昔日体制内的“工具人”蜕变成了体制眼中的“反贼”,也开启了他奔赴自由的新征程。

早年经历:军人子弟到“小粉红”

邓海燕1978年出生于贵州毕节的一个军人家庭,从小接受纪律严格的教育。高中毕业后,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踏上了仕途预设的轨道。大学时代的邓海燕一度是狂热的爱国青年。彼时正值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他曾冲动地参与反美游行,高喊口号甚至投掷石块砸向美国大使馆,以宣泄青春的激昂爱国情怀。

然而,即便在那样的环境中,新思潮仍悄然在他心中萌芽。校园里相对开明的氛围使他有机会接触西方哲学史、宪政理论等书刊。公安大学图书馆的某些角落藏有未经严格审查的书籍,这令他大开眼界。通过阅读,他对民主宪政产生了朦胧的向往,开始反思中国的制度和道路。尽管表面上他依然是“听党话、跟党走”的学生,但内心对于多元价值的憧憬已埋下伏笔。真正让他完成从盲从到清醒转变的,却是毕业后投身公安事业所经历的残酷现实。

警界生涯的觉醒

2001年,从警校毕业的邓海燕被分配到广州市公安局黄埔分局,成为一名刑警。入职第一年,他便被要求火线入党 — — 公安系统里“不入党”几乎不可能。他稀里糊涂地递交了入党申请,当了中共党员。当时年纪轻、政治上懵懂的他并未意识到这意味着绝对的服从。然而随着工作深入,他对社会和体制的认知在一次次冲击中发生剧变。

刑警的工作让邓海燕直面社会底层的悲剧和罪恶。他办理过为了区区几元钱就铤而走险抢劫的案件,也见过有权有势者勾结黑帮、逍遥法外的情形。随着经验积累,他逐渐认清:光鲜的中国表象下,有无数被忽视的苦难,而维持表象的体制本身也充斥着黑暗与腐败。

在工作之余,邓海燕开始有意识地研读各种中共党史和近代史书籍,其中包括一些半公开的“禁书”。真实的历史细节与官方教材判若云泥,给他带来强烈震撼。他不禁怀疑:“难道自己一直被欺骗了?”

一次,他从内部文件上读到胡锦涛关于“意识形态要向朝鲜学习”的讲话,不由大吃一惊 — — 连朝鲜那种极端体制都被奉为榜样,中国未来将走向何方?

同样令他痛心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所见所闻:震灾造成无数死伤,然而当局一面耗费巨资举办奥运盛典,另一方面却忙于抓捕质疑豆腐渣校舍的公民,对遇难者家属的呼声充耳不闻。这种对比令他彻底意识到,体制的冷漠与专横远超自己此前的想象。

邓海燕并未把内心的失望公然示人,但他的独立思想已让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公安机关历来讲究服从和“站队”,对于不愿随波逐流的人往往心存戒备。在一次刑警岗位的晋升考核中,他因为不善逢迎拍马而落选。从那以后,他明白自己仕途受阻。七年刑警生涯结束后,上级将他调至黄埔区党委办公室任职文书。这表面是对他写作能力的认可,实则将他从一线边缘化。

进入机关单位后,他近距离观察官场生态,更清楚地看到了权力运作的潜规则和逆向淘汰 — — 在这个体制里,往往不是最有能力的人得到提拔,而是最善逢迎的人青云直上。这些所见所感,加深了他对体制弊病的认知和厌恶。

写作之路:笔名背后的信念

调任文职岗位后,虽然工作清闲了,但邓海燕心中的困惑和愤懑无处宣泄。他渴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来打破沉默。2010年前后,他决意以文字为武器,在网络上开辟一片言论空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评论文章,将视野投向被官方话语遮蔽的历史真相和现实问题,希望唤醒更多被谎言麻痹的同胞。

起初,他十分谨慎,使用“没有子弹”、“贺兰山剑客”、“罗马叛徒”等笔名匿名发表文章。这些奇特的网名背后,是他小心翼翼试探红线的身影。他深知,自己身为公职人员,如被查出在网上批评时政,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因了解体制维稳手段的严厉,他才不断更换马甲掩饰身份。然而话到嘴边终难压抑,他还是选择了一次次把真相写出来。他后来坦言:“我闭不住嘴,我很想说。”性格使然,他无法袖手旁观。

最初的几年,他的文章风格相对温和,侧重介绍历史史实和普世价值常识,避免直接点名当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 — 不少读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的文章,表示其中的信息“让人大开眼界”。长期受制于单一宣传的人们,对这些翔实坦率的文字充满好奇和渴求。看到自己的努力唤起了共鸣,邓海燕更加坚定了写作的信念。他把这视作一种使命:“不作恶,也要苟且地活着,但更要尽力去传播真相。”

2016年起,他决定不再频繁更换笔名,而是固定以“二大爷”为署名发表文章。这个略带调侃意味的外号本是妻子对他的戏称 — — 家中女儿被昵称为“大爷”,他这个游手好闲的丈夫自然就是“二大爷”。邓海燕索性以此自嘲作笔名,平添几分亲和力。以“二大爷”署名的文章见证了他观点的日趋锋利。在中共严控意识形态的高压下,他却在网络上纵论古今,评刺时政。从党史旧闻到现实弊政,他的笔触越发大胆直接,逐渐逼近当局的禁区。

触碰红线与铁拳降临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国内政治空气更趋紧张,中国网络言论的红线不断前移。“二大爷”并未因此噤声,反而愈发直言不讳,批评政府的决策失误和政策弊端。他公开质疑当局在贸易战中的冒进和盲目自信,指责某些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风潮。这类犀利言论很快引起官方注意。从那时起,他这只敢于挑战禁区的“出头鸟”便进入了执法部门的视野。

2018年9月,第一次约谈来临 — — 有关部门礼貌而严肃地请他“喝茶”。此后的一年间,类似的传唤谈话接连不断,多达十四次。他的住所也两度遭到突击搜查,大量书籍和电子设备被没收检查。在当局监控下,他每一次网上发言、每一封邮件、每一通电话都无所遁形。调查人员甚至把他历年来所有发过的帖文都整理成册,对他的家庭背景、社交圈子一清二楚。在高压胁迫下,邓海燕被迫中断了公开写作,尽可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但即便如此,他仍拒绝在审讯笔录上承认“错误”或供出他人。那段日子里,他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却始终没有放弃内心的坚持。

一年多的拉锯后,当局还是祭出了严厉的处分。2019年10月,广州市黄埔区纪委、监察委联合下达文件,宣布给予邓海燕“双开” — — 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文件上列举了他“长期发表有严重政治问题的言论”等“罪状”,甚至附加一条“超计划生育”的生活违纪,显得莫名其妙。这场历时一年的整肃,以一种滑稽而肃杀的方式落幕。41岁的邓海燕一夕之间被扫地出门,成为体制的弃子和异类。

走出纪委办公室时,他感到荒诞和解脱交织在心头。荒诞的是,在21世纪的中国,他竟亲身经历了一场仿佛文革重现的政治清算;解脱的是,多年来压在身上的沉重枷锁终于被砸碎 — — 他不再是体制的齿轮,而重新找回了作为独立个人的尊严。对于这一结局,他毫不掩饰内心的欣慰:“开除党籍不是耻辱,而是我的荣耀。”当然,他也非常清醒:留在国内等待他的将是更加危险的境遇,稍有不慎便可能锒铛入狱。因此,他在内心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坚定的决定:离开祖国,寻找新的出路。

涅槃重生:流亡海外的自由之声

在被“双开”后的数周内,邓海燕便秘密筹划出国。他深知时间紧迫,必须抢在当局反悔收网之前行动。所幸由于他在调查期间表现低调,加之处分宣布后官方以为他已噤声忏悔,并未将其列入边控名单。这给了他宝贵的机会。2019年底,他瞒着周围所有人,和妻子商定好对策后,匆匆购票踏上飞往美国的航班。一直坚强的妻子破例陪他到机场送行 — — 夫妻俩心照不宣地担心他在海关被拦。两人在登机前约定,如果他顺利通关登机,就发一个事先说好的符号报平安。万幸的是,这一晚恶梦并未发生:邓海燕成功飞离中国。

落地洛杉矶的那一刻,当他抬头看到迎风飘扬的星条旗时,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在陌生的国度重启。

初到美国,巨大的文化反差和前途未卜的现实并未让邓海燕迷失。相反,他很快投入到新的奋斗中去。他最大的感触就是自由的可贵 — — “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摆脱了审查和恐惧,他仿佛找回了久违的声音。从前那些只能隐晦曲折表达的观点,现在可以直截了当地公开宣示。他体验到一种做回真实自己的畅快淋漓。

落脚美国后,他旋即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恢复了“二大爷”的身份,继续发声。他注册了推特账号,开设了Facebook专页,与国内关心时政的人保持互动。2020年,他创办了YouTube频道“二爷故事”,通过影像直接对话观众。在这个频道里,他化身说书人,以幽默通俗的语言评说中国的时事和历史。他辛辣点评时政要闻,系统讲解中共隐秘的党史,内容引人入胜。随着口碑相传,“二爷故事”的订阅人数节节攀升。到2025年初,频道已有近百万订户,总观看量超过五千万次,成为海外华语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自媒体之一。他也因此获得YouTube颁发的银质和金质创作者奖牌,象征着流亡者的声音赢得了广泛的听众。

对于昔日的同事同学来说,邓海燕的人生转折令人唏嘘。当年的公安大学同窗中,绝大多数如今仍身居公检法系统要职。偶尔有老友翻墙找到他,感叹他放弃了国内安稳的前程。然而邓海燕并不后悔。“在美国,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普通人,”他说,“这种自由自在,是他们在体制内再有权势也换不来的。”他很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 — 哪怕失去了既得利益,却赢得了内心的平静和人格的完整。

影响与遗产:跨越红线的思想火种

邓海燕的个人经历,浓缩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强权冲突的典型图景。从忠诚履职的公安干警到背井离乡的“反贼”作家,他的故事映射出时代的剧变和个人的觉醒。在体制内多年,他选择“不作恶,且苟活”,努力坚守良知、不与黑暗同流合污。

而在体制外,他奋不顾身地举起言论自由的火把,照亮真相。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的良知如何与极权体制发生碰撞,又如何在粉碎桎梏后获得新生。

可以说,邓海燕触碰了当今中国言论领域几乎所有的红线:他揭露被遮蔽的历史真相,直斥社会弊病与政策错误,呼唤普世价值与民主法治。这些言行在官方眼中属于十恶不赦的“政治错误”,但对许多经历过疫情封控、经济困顿的中国民众来说,他的话语无疑击中了现实的痛点。他的文字曾在严密封锁的中文互联网私下流传,激发了一些人的觉醒。正因为此,当局对他恨之入骨,不惜倾尽全力封杀他的影响 — — 他的名字成了网络敏感词,被彻底抹去。然而,删不掉的是那些已经传播开的思想火种。在他一次次账号被封、文章被删的拉锯战中,他的坚持本身就激励着无数在黑暗中摸索的人。

当然,选择这条路也意味着巨大的个人代价。邓海燕承受了亲朋关系的疏离、官方舆论的抹黑,甚至必须流亡海外与故土永别。然而,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即使身处险境,仍要发出真话之声。为了自嘲,他称自己是“野生太史令” — — 不被朝廷认可的民间史官;又自封“头铁读书人” — — 宁折不弯、头撞南墙的倔强书生。这些调侃折射出他的坚毅品格和清醒自知。正如他所言,他并非什么英雄豪杰,只是恰好看清真相而选择不再沉默的普通人而已。

今天,在海外的平台上,“二大爷”的声音仍在继续发酵,跨越长城封锁传入国内,影响着一些渴望了解真相的年轻人。他的视频和文章,为被蒙蔽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中文舆论场增添了一股难得的清醒力量。他的经历警示着仍身处红线边缘的人:在一个不容异见的体制内,坚持真相需要付出沉重代价。但他的故事也给予人们勇气和希望:总有人愿意为真理挺身而出,总有人在黑暗中点燃火把并传递下去。

即便远在大洋彼岸,邓海燕依然心系故土,对中国的未来抱有希望。他相信极权统治终有瓦解的一天,中国人民终将迎来觉醒和变革。无论这一天何时到来,他所播撒的思想火种已经在一些人的心中点燃,并将薪火相传,照亮更多人的漫漫长夜。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