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枚銀幣的價值》
      有一天,一位中年男子走進南部某個老眷村,敲開了一戶老太太的門。
他笑得很親切,說自己是「專門收古幣的專家」,能幫忙「處理沒用的舊錢」。
老太太搬出一個小鐵盒,裡面放著幾枚早已失去光澤的銀幣。
那是她先生生前留下的收藏。
上面刻著帆船、龍、袁大頭——她記得先生說過:「這些都是有故事的錢。」
中年男子掂了掂,皺眉道:「這些氧化得太嚴重了,市場不收啦,一枚給妳八百我勉強幫忙處理掉。」
老太太想了想,嘆口氣:「能換點現金也好,放家裡也是灰塵。」
於是,那個小鐵盒就這麼被帶走了。
幾天後,那男子出現在拍賣行外,跟同業聊天。
他笑著說:「這批收得漂亮,一枚五千起跳,好幾萬的也有。」
笑聲裡滿是「懂行人」的驕傲。
然而,那鐵盒的原主人,或許根本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
不只是銀幣的價值,而是她先生的心血、她家的記憶——
以及那段被時間包漿的情感。
更諷刺的是,她的兒女聽到後還說:「那就好啊,反正是舊東西,早該清掉。」
他們不知道,丟掉的不是舊物,而是一個家最後的故事。
有時候,家庭的崩壞,不是從吵架開始的,
而是從「彼此不再了解」開始的。
當一個人連家人珍惜的東西都不願多問一句,
那麼,再多的血緣,也只是名字上的連結。
後記:
今天去送藏品拍賣時,聽到一位專門收購的中年男子談起,他常跑南部與老眷村,低價收購早期銀幣——像袁大頭、帆船、日本龍銀等。他說自己「一口價一枚八百」,若銀幣包漿嚴重,還會用「不值錢」的話術哄遺孀降價。
許多人不懂行情,或只是想趕緊變現,便輕易將寶物賤賣。事實上,即使品相再差也至少值兩、三千元,多數能達五千至一萬元;若保存良好,更可能上看數萬。這中間的價差往往高達數倍甚至十倍,是一般人投資股票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的報酬。
讓人唏噓的是,許多長輩生前未曾傳承這些收藏的知識與價值,後代便誤以為那不過是些無用的舊物。這不僅顯示家人之間缺乏理解,也讓珍貴的歷史與情感一併被遺忘。
更令人省思的是,若家人之間如此陌生、無意了解彼此的興趣與故事,那樣的家庭是否還能稱為「家」?養育子女一輩子,卻換來彼此的冷漠與距離。當家庭只剩金錢的交換,而沒有理解、傳承與交流,那便只是形式上的連結。當後代不願了解長輩的收藏,也意味著他們不願了解那段歷史、那個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