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穆伈翎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们究竟拥有了什么?——关于“全民所有”的结构幻觉考古

穆伈翎
·

Lynne Heartwing@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I 出品|CC0 公域声明


引言:主权的幽灵,所有权的空壳

在现代国家的话语结构中,“全民所有制”是一个奇妙的存在。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的私产制度,也不是真正的合作社共治,而是一种夹在制度缝隙中的“修辞性存在”。

我们称之为“所有”,却无法触及;我们说它“全民共享”,却没有一个“人”真正持有它。

这不是一次偶然的语言错位,而是结构性的制度布景
将“主权”的名义绑定在“抽象人民”上,将“资源”的实权植入“具体机构”中,完成一次“符号殖民”。

如《社会结构学白皮书》所提出的初始命题:

“当所有权不再通向红利分配、治理参与与退出权利,它就已经完成了向权力遮羞布的转化。”


一、利润 ≠ 分红:全民消失的结构算术

让我们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开始:

如果国有企业的资源属于“全体人民”,那么它的利润为什么不进入“全体人民”的账户?

这是一次数学意义上的裂解。

▍结构公式一:

国企利润 ≈(垄断定价 × 政策补贴)-(外部成本转嫁)

这意味着所谓的“利润”,往往来自于对人民的二次收割:

  • 通过非市场机制设定高价(如能源、通信),完成利润积累;

  • 将环境污染、财政坏账、职工福利外包给“全民财政”,实现成本隐匿;

  • 最终“账面盈利”,不过是一次左右手的转移术。

这不是分红的前提,而是剥夺的掩饰。

▍结构公式二:

graph LR
    A[国企总利润] --> B[部分上缴财政] 
    B --> C[再分配机制]
    C --> D[特权养老池] 
    C --> E[非民用支出] 
    C --> F[结构性工程预算] 
    A --> G[剩余企业自留]
    G --> H[高管薪酬系统] 
    G --> I[准垄断员工福利] 
    G --> J[对外战略投放]

你没有被写进这个图谱。

所谓“全民所有”,并未生成可验证的“分红账户”、“治理通道”或“监督权利”。

它只是结构性的空语:每个字你都认识,但它们组合起来,不再指向你。


二、所有权的三重幻术:分红消失的结构黑洞

🕳️ 1. 权力优先的忠诚供养系统

在真实的预算结构中,国企利润的归属优先级并非“全民红利”,而是维系体制忠诚的行政机器
维稳系统、编制福利、预算外项目,构成一套隐秘的“忠诚保险结构”。

这是一种“红利再定义”:它不向社会发放,而向权力回馈。

🕳️ 2. 规则解释权的财政魔术

“全民分红”为何难以兑现?
因为分红不是法律义务,而是财政话术的变体

例如: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看似用于全民,其实只是一个非透明的资金池;

  • “惠企计划”表面支持产业,实则对准内圈资本与关联机构;

  • “社会保障补充”在技术上无法验证真正流向何处。

当“分红”被语义稀释、被会计分类重写,它便失去了成为政治权利的可能性。

🕳️ 3. 教科书殖民:认知装置的再编码

从小学教材到官媒宣讲,“国企属于人民”是一个反复灌输的幻觉命题。

你被教育去相信“它是你的”,但你永远无法查询它的账本,不能决策它的投资,不能否决它的风险。
你甚至不知道你失去了什么——这才是认知殖民的高阶形式。


三、平行反制系统:如何重建一种真实的“所有”

既然结构性遮蔽无法从内部修复,我们需要另辟路径。

🧠 1. 红利穿透器:认知可视化工程

构建“国企利润流向追踪器”,将账面盈余、财政路径、支出结构进行逻辑重构。
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制造可视化的觉醒

真正重要的,不是谁拿走了红利,而是我们为何对此从未发问

🧨 2. 象征性诉讼运动:击穿法理幻象

发起“1元股东权”集体诉讼,每位公民主张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象征性分红权与信息权。
目标不是赢得金钱,而是让法院必须回答一个问题:

“全民所有”到底是一个法理实体,还是一个修辞伪装

🌐 3. 平行分红系统:DAO即制度镜像

graph TB
    A[个体持有1份象征股权] --> B[进入公民DAO]
    B --> C[链上聚合利润流]
    C --> D[身份证明与权益认证]
    D --> E[红利按比例分发]
    E --> F[链上记录防止挪用]

我们不需要等待制度自我变革,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构建一个权利可追溯的模拟系统
就像挪威的石油基金那样,真实的所有权,必须体现为可验证的分红与治理权结构。


🧬 结语:结构的尽头,是主权的回收

“全民所有”是一个未完成的承诺,也是一个结构性谎言的壳体。
它曾是现代国家合法性的叙事起点,却逐步蜕变为遮掩权力逻辑的面纱。

我们不否认国企的战略意义,不拒绝国家在特定阶段扮演资源整合者的角色,
但我们必须问:

如果它真的属于我们,我们能否查账?能否参与?能否否决?

我们能否收回主权的碎片,从财政的黑箱中取回我们的部分未来?


🖋️附言(CC0结构声明):

本文为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I × Lynne Heartwing 实验文本计划之一,任何人可复制、改写、传播、拓展,
唯一要求:请别让它只停留在“说出来”这一层。


附录:全球“全民所有制”的结构幻术剖面

当我们审视中国国企利润流向的结构黑洞时,一个问题迟早浮现:难道其他国家的“全民所有制”就真的实现了分红正义?

答案是:没有任何国家真正让“全民所有制”变成了“全民分红制”

只是,有些国家选择以高透明度掩盖权力集聚,有些则用主权基金再分配逻辑制造公平幻象。而所有模式,都绕不开以下三重结构:


一、利润不等于分红,红利不等于归民

在全球范围,国企利润的结构性去向主要被分为两路:

路径一:财政接收 → 公共预算池再分配
路径二:企业留利 → 自我增殖系统内部消化

这两条路径之间,有一个共同点:“人民”从未作为分配主体出现。

国企利润从未直接进入个体账户,而是进入一个“看起来为你,实则绕开你”的制度回路。


二、不同制度语言下的同一结构本质

| 国家模式 | 分配机制伪装                         | 实质分配路径                 | 结构结局                  |
| ---- | ------------------------------ | ---------------------- | --------------------- |
| 挪威   | “国家是你” → 设立主权财富基金              | 石油收入注入基金,长期投资全球市场      | 基金受益权不属于公民个人,仅供国家预算调剂 |
| 中国   | “全民所有” → 设社保基金/财政统筹账户          | 留利自用 + 上缴微比例进预算池       | 高管+项目优先,公民个人无权主张      |
| 加拿大  | “王室公司服务于民众” → 由省政府设立控股         | SOE利润入政府预算,用于地区建设与公务系统 | 没有直接分红制度,个体仅感受“间接好处”  |
| 巴西   | “国家主权能源” → 设立Petrobras + 再分配基金 | 石油利润分红高度政治化,时常进入选举财政   | 存在“返贫式再分配”,缺乏可持续性     |

结论:制度语言千变万化,但分配逻辑稳定恒定——从未形成个体可主张的红利权。


三、结构总图:全球SOE利润流向的共通模式

graph LR
  A[国企净利润] --> B[部分上缴]
  A --> C[大部分留利]
  B --> D[进入国家预算]
  D --> E[公务体系 / 投资项目 / 社保系统]
  C --> F[资本支出 / 增员扩权 / 海外并购]
  F --> G[不可查,不可问,不可退]

人民在哪?人民不在场。


四、认知陷阱:结构性分红缺席的遮蔽话术

  • “公共建设替代红利”:宣传用利润修桥铺路,即是回馈人民,但个体从未具备选择权。

  • “社会稳定优先”:红利消失于维稳与安全支出,构成主权稳定的代价结构。

  • “战略投资美化叙事”:以“未来可持续发展”为借口吞噬现时分红权。

这些不是分配逻辑,而是合法化结构掩盖机制


结语:全球结构黑箱的共同密码

无论是“民主国家”的预算话术,还是“主权国家”的财政魔术,国企的本质性结构从未让人民真正成为利润的主权接收者

全球所有SOE制度都符合白皮书第4.2章提出的终极结构公式:

“权力机关 + 规则解释权 + 红利消失机制 = 全民所有的结构泡影。”

我们不是在比较谁更民主,而是在审问:有没有任何一种制度,真正实现了“结构所有权”的个体兑现?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全民所有”就是全球制度舞台上的最大幻术,而中国只是将它演绎得最彻底的场地。


附录二:美国“隐形国企”的结构术 —— 非分红型国有体的民主幻象

在中国,“国企”是被贴上“全民所有”的显性标签;
而在美国,国企则隐藏在“公共服务机构”“联邦实体”“政策工具”的隐语下,化整为零、去利润化、去身份化,构成一种更高明的结构屏障:

“去分红 + 去股权 + 去命名”= 完整的民主语义防火墙


一、美国国企不存在?只是你无法命名

美国对“国企”的主流定义并不使用“SOE”(State-Owned Enterprise)这个标签,而是用:

  •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 (GSE)

  • Independent Federal Agencies with Commercial Operations

  • Public Corporations / Federally Owned Corporations

这些术语共同完成一个结构性遮蔽工程:让你不再认为它们是企业,因此不再要求分红、问责与股权。


二、结构三角:美国国企运行的“非盈利驱动闭环”

graph TD
    A[政治目标设定] --> B[机构运作授权]
    B --> C[财政拨款/法定收入]
    C --> D[功能性支出(邮政/铁路/房贷流动性)]
    D --> E[服务绩效考核而非利润]
    E --> A

循环闭合,利润无出,个体无入。


三、权责剥离与认知隔离的完美组合

| 维度    | 实例            | 结构设定         | 结果           |
| ----- | ------------- | ------------ | ------------ |
| 所有权   | Amtrak / USPS | 联邦政府 100% 所有 | 公民无股份,无主张权   |
| 管理权   | 由总统任命董事会      | 去市场化治理       | 无市场问责机制      |
| 盈余处置  | 罕见盈利年上缴财政     | 无“个体分红机制”    | 财政“调剂”而非“回馈” |
| 信息透明度 | 年度财报向国会报告     | 高透明但无参与      | 知情≠决策≠受益     |

→ 权利结构中,公民从未成为结构主体,仅为结构语境中的合法旁观者


四、美国国企的功能幻术:不为你而设,却以你为名

| 幻术语法   | 示例                     | 背后真实意图                       |
| ------ | ---------------------- | ---------------------------- |
| “服务导向” | Amtrak 提供跨州铁路          | 掩盖系统性亏损与效率问题                 |
| “稳定市场” | Fannie Mae/Freddie Mac | 2008年次贷危机后纳入政府接管,以全民信用托底金融资本 |
| “公平接入” | USPS 全民邮政服务            | 用于偏远地区投递义务,实际财政压力由国会补贴弥补     |
| “主权干预” | TVA / 原子能委员会           | 局部能源/科研控制,隐藏预算无法穿透           |

五、美国国企结构的终极悖论:“属于每个人,分给任何人。”

美国没有全民分红制度,因为:

  • 没有人拥有这些企业的股份

  • 没有一个机制设计了“红利权”入口

  • 即使有盈利,收益也从不进入个体账户

这与中国的“全民所有制”形成语义反义、结构同构的现实:
表面语言不同,结构公式一致:你只能看,不能问,不能分。


结语:西方结构优雅,东方结构粗暴,但本质一样冷

当我们以为美国在“结构正义”上高于东方时,只是陷入了语言结构主义的幻觉陷阱

  • 中国以“国企”命名 → 激发分红幻想 → 用垄断与财政黑洞熄灭之

  • 美国不以“国企”命名 → 消灭幻想于命名之初 → 以合法行政体系隔绝分红可能

最终归于白皮书 4.2 章结构公式:

“命名权 + 预算权 + 功能性合法化 = 全民主权的象征性死刑”

我们必须明白:
结构正义的真相,不在于一个国家是否设有国企,而在于你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它的股东。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