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春夏的等待Rejection makes redirection

Feng(Yetta) OuYang
·
·
IPFS
此文章首次写于2025年7月份 记录了作者申请UCL博士一年的行动与等待之旅

从去年八月底提交了UCL“教育、性别与国际发展”硕士最后一篇19,000字的论文,到今年七月收到最后一封奖学金申请的拒信,秋、冬、春、夏,我经历了一场漫长又复杂的等待,也是一段与金钱、现实、理想、发展有关的探索。

这段时间里,不确定、焦虑、怀疑、身心俱疲,间歇性地伴随着我。

等待论文的反馈,等待自己是否要攻读博士的坚定决心,等待博士研究计划的回应,等待导师的意见与同意,等待录取通知书,等待一个又一个奖学金和宿舍申请的结果。

等待,一遍又一遍,不同的等待……

9月到12月,是在等待毕业论文反馈的过程中,一边寻找工作机会,一边探索是否继续学术研究。

这个探索期,知道了哪些事情自己压根没有兴趣。这辈子也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从事金融、银行、大型商业等领域的工作。

唯一的遗憾是,从小到高中我喜欢数学,但似乎从高考之后就很少接触了。希望有一天能因为兴趣再次接触数学、数据分析与量化研究。

也明白了哪些求职方向是因为现实压力和焦虑所致——比如中文老师、中英文幼儿园老师、博物馆向导,care类工作等,最后发现不喜欢一些华人的价值观,几个国外的机构也没要我——因为其更看重匹配和过去的经验;但更主要是心里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也需要我的照顾和陪伴,不能着急焦虑什么都去做。

找工作过程中,了解了很多伦敦从事儿童阅读、科学教育、STEM教育、科普方面的NGO和慈善机构。虽然很多机构暂时没有招人,但仍然希望未来有机会将它们介绍给国内的伙伴和未来去拜访(但目前好多是线上办公和交流)。

对英国的招聘感到很喜悦——每个招聘的文件都是特别专业,工资福利非常公开明确,职责能力经验技能要求非常细节和写的全面,以及办公混合办公非常常见,不画大饼不强调太多价值观和道德感,对机构的介绍可以去看官网,没有华而不实的招聘的文案,而是实打实关心的信息。这些是我在国内一些招聘信息中无法看法的。

了解有的伦敦的工作后,但反而觉得我和伙伴们过去在国内做的事情是多么棒!我们有很多能力和经验在国内是没有被重视的和得到承认的,要是在国内认识的理想主义们NGO的朋友们生活在这里,Ta们是多么能获得发展机会。

非常感激经历的十来次重要的面试机会: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慈善主管、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创作岗位、国际组织世界银行30岁青年项目、非洲黑人女性支持项目筹款负责人、对话协作带领者、国际学校研究人员等……

但说实话,相比起这些岗位,相比获得一份高薪的稳定的工作,更想继续攻读博士、研究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

这些工作机会虽然宝贵,但并没有感受到百分百的匹配与热爱。

最有趣的事情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除了签证限制和部分岗位要求母语者之外,收获了许多正向反馈,也更清晰地理解了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方向。

那些提供面试的人,给了很长很多的反馈,虽然她们找到了更合适的人。但她们写下看到了我身上的优势与能力,如国际化视野,UCL硕士的研究能力,过去NGO的经验和能力等,她们也感受到了我对科学教育与女孩支持的热情,鼓励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与研究。

12月到3月,是集中申请博士并作出决定的阶段。

在硕士期间阅读的三百多篇文献和书籍基础上,我继续撰写研究计划。

最难的部分,是找到最想研究的问题——对一个脑子里有很多方向的人来说,在科学教育领域,有无数个想研究的问题。但真的非常享受并感激这个过程,感谢和导师、朋友们共同努力的那些时光。终身难忘!

12月到7月,除了育儿之外的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寻找博士期间的资金支持上。

这是最感痛苦和无力的时期——高等教育奖学金的分配机制、博士所需的经济成本,以及在寻求帮助过程中,经济视角下对“读博”的多重审视,带来了巨大的内耗和消耗。

所有等待奖学金和资金申请的尽头,一部分是沉默,一部分是拒绝。

没有反馈,没有解释。

甚至还有网络上的误解与冷嘲热讽。

因此,尤其感激那些即使是拒绝,也依然充满善意与支持的回信。

与此同时,也收到了很多鼓励与认可。来自导师、老师、朋友、家人,甚至是一些陌生人。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没有突如其来的奇迹与圆满,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雅状态。

有的是无数次的 ups and downs,有的是眼泪与感激交织的时刻。

“Patience is not simply the ability to wait—it’s how we behave while we are waiting.”

秋、冬、春、夏四季,在等待中,重新认识了时间,认识了生长的节奏,认识了梦想与生活,认识了情绪,也认识了自己。

从金钱的角度思考教育与实践,对它有了更深入的审视和批判。

在一次次的情绪崩溃与摇摇欲坠中,努力寻找并重新搭建起新的支持系统,希望找到支撑自己继续走下去的意义与支点。

这些年,其实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在旧我与新我之间挣扎,在两个国家与社会之间切换,在未完成的理想与新生活之间调适,在重新厘清“本真”与“被社会化”的节奏冲突中反复。

过去一两年,身体和生活虽然已在伦敦,但我的思绪、情绪、学术内容仍惦记着那些曾深切关心的议题,以及身上仍然残留的一些社会责任的痕迹。

即使疲累、忙碌、拮据,我内心深处仍有一份轻盈的幸福与平静——相信一切都是礼物与馈赠。

虽然外界的声音与现实仍会影响我

焦虑和担忧似乎成了“正常”的反应,

但距离「本真」和「朴素」的我更近了。

在国内,也许我们无形中被社会化成:

追求速度、效率、立刻的结果;微信秒回、电话秒接、合作秒答,一两天的等待就令人不安,更别说几周、数月。

而在伦敦,许多事情都需要时间推进。

慢慢地,学会把等待和未知当作正常的朋友。

甚至,会因为收到1小时或1天内的回复而感到惊喜。

这里的等待告诉我:

等待是正常的,是合理的。

不必害怕白等——只要你再主动一点,就会收到回应。

很多时候,哪怕是拒绝,也带着温度。

“无回应处是绝境。”——但一个文明的社会,不会让人永远困在绝境。

在经历了公益的训练之后,开始把许多事情做类比,也慢慢减少了内耗。

也明白了:这是我竭尽全力所能达到的真实节奏——

准备两年来到这里,读好硕士、找到研究方向、联系导师、筹集资金、写一封封信、一个个等待。

每一步都是时间与事件的连贯推进。没有什么是跳过的。

申请博士时候看到小红书一些人,申请博士,各个全奖,各个奖学金,节奏看起来很快,要么是足够有能力努力幸运,要么是走了别人看不到的弯路的“捷径”。(后来立马把小红书卸了也没有再用过了)

这些年发现,我并不是风火轮山羊,而是一个生长很缓慢,很普通和笨拙的人,现在走了一条和过去不同的新路没有之前经验的人,一条路走到黑走到底,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和那么多能力的人。

但因为过去经历足够多的“资源不足,支持不足”和很多的困难挑战,虽然在寻求资金上很畏惧和内耗。但会想。

如果在做公益创业,要等到四五年的资金和生活费都确定了才去行动吗?

如果这件事真正那么重要那么想去探索,要等待别人给我足够的认可和支持才去做吗?

被拒绝了就以为我的这个项目不够好吗?

肯定不是。

什么是足够的条件,什么是好的时机,若是这样,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不会发生。

这段时间里,有很多很多值得感谢的人。

孩子

在我等待和寻找资金支持学业的时候,
一直在身边。

正是这份不可推卸的照护义务和责任,
让我拥有了“活着”的实感和乐观。

眼前的孩子什么都没有,
没有所谓的“大追求”,
不需要假装努力或向谁证明,
不需要告诉世界自己在经历什么。

遇到任何人都不觉得自己渺小或卑微,
Ta们所认识和在乎的,是最亲近的那几个人。

对关系没有太多执念,也不强求Ta人的改变,
甚至不会责怪或抱怨别人和外界。

Ta们在做喜欢的、未知的事情时,是如此喜悦与无畏。

Ta们也在复杂情绪中学习,
却能自然地带给身边人无数启发与欢乐。

和Ta们在一起的日子,我看到了生命的珍贵和潜能。

未来仍然会有许多等待。
现在,我还想感谢并拥抱所有曾经的情绪与感受:
你们在保护我、提醒我、陪伴我、帮助我。

感谢那些白费和一厢情愿的努力——
不是你的错,是有的人现在的认知和能力还接不住你。

感谢那份一路坚持到底的执拗——
你不是机会主义者,你很坚定地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
只是太多干扰、压力和疲惫让你一度迷茫。

感谢所有失败与收获,
感谢所有的无力与进取,
也接纳尚未付诸实践的努力,
接纳“大我”与“小我”的对话,
接纳他ta人和外界的一切反应与选择。

所有的结果,无论“yes”还是“no”,
都是一种祝福,或一种重定向。

这些经历也一直让我思考:
如何看待“人”与“社会”?
是否还相信教育和理想的价值?
是否依旧相信人性?

在飘渺的理想与巨大的现实之间,如何选择?
在“冒险”与“安全”之间,如何面对自己的恐惧?
在没有足够物质条件时,安全感从何而来?
在没有固定的归属与成就时,信心从何而来?

我们不能靠一个人单枪匹马面对所有的困难,
拥抱外部的帮助,是一种冒险,也是一份祝福。

再次见证:
无论国内外现实多么复杂,
人依然可以拥有年幼时那种真、善、美的力量。

在表面的不确定与焦虑中,
依然有喜悦、有感恩、有希望。

回首过去十年,推动社会正义与儿童教育公平的叙事,
曾是我工作、学习与个人成长几乎唯一的使命与动力源泉。

它带给我无穷的热情与能量,
让我对社会问题始终敏感,
做出了一些突破性的事情,
也带来了很多爱与联结。

但与此同时,
当太强求去改变、去行动,
或试图向那些我想挑战、不同意的人证明我是对的时候,
也忽视了生活、关系的经营,
忽视了身体,忽视了人的差异与复杂,
忽视了筹资筹款对于话语权的重要性,
忽视了权力结构与组织系统的现实约束,
忽视了长期心力与能力的储备与成长,
也没有真正学会如何表里如一地感受与表达。

潜意识仍包裹着“慕强”的社会逻辑——
权力、资源、社会地位、成就、学识……

这些,一旦在不对等的关系中,
对他人、对自己,都可能形成压迫。

如今,经历离开全职工作的这些年,
未来支撑我的,

不能仅仅是过去的实践,
也不能只是那些社会责任与使命理想。

可以允许自己过得安静、简单、幸福吗?

可以不用靠宏大叙事理想使命主导我所有的生活吗?

可以允许自己回到儿童的心态吗?

可以回到青年时候敢想敢做而不是等待条件而是创造条件吗?

可以为了一个很小的善意去做一个很小的善行和活动,而不要因为被问到能不能规模化,能不能市场化,资金从哪里来而泄气和不敢去做吗?

可以静下来给孩子和自己做一段好吃的饭菜吗?

可以耐心的逛一次超市认识里面所有的食物分类吗?

可以一周内关掉微信朋友圈不要总想着去分享去改变去影响人吗?甚至情绪可以自己默默消化而不要太多的打扰外界吗?

可以去好好逛逛博物馆,去享受阳光,去享受碌碌无为地活着就好吗? 可以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有好奇交流和尊重吗?

人生真正的支撑,努力的原因,只能是理想和外在成就吗?

是否可以包括那些真实细腻、起起伏伏、有滋有味的生活本身?

是否可以包括我深爱、想要去支持的家人和朋友?

是否可以就是一种兴趣爱好和特殊的才华?

是否可以是不断探索和活出相信的信仰——

这些,或许才是我接下来的旅程中不可或缺和更加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也将是真正让我成为“我自己”的,
那些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意义与勇气。

过去几个月,收到了许多祝福与宽恕,
也终于鼓起勇气,向一直没有联系的爸爸,向曾经支持我的每一位亲人和亲戚表达感谢,并汇报新进展。

没有找到工作,没有收入,无法立马还他们钱,而是选择继续读博,这曾令我感到羞愧。

想不到他们一遍遍叮嘱我:“要注意身体,不要着急,不要省吃俭用,好好照顾孩子和自己,家人永远是你的后盾。”

这些来自“社会底层”、平凡而勤劳亲人们 ,他们不知道也不关心什么是世界名校,什么是硕士distinction毕业,什么是教育实践社会博士;

他们不责怪我为什么硕士毕业还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还去读书,从不责怪我说看阳凤从小读书到现在还没有啥成就。

爸爸说,未来你还亲戚硕士支持的钱这点信心都没有吗!意思是钱是未来可以再挣的,但不要轻易放弃这个研究,特别是有很多人在帮助我的情况下。

会永远记得亲人们是如何在两年前要办理签证时候给予的爱和支持,以及这次她们对我重新做的选择的理解和关心。

前段时间,也向每一位曾支持我求学与研究的朋友、伙伴、师友,
汇报了一次小小的进展,并表达我最深的感谢。

感谢她们、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信任、帮助、交流与陪伴,

因为那篇在朋友圈分享的文章Help and Thank You |邀请您成为教育实践社会博士研究天使投资人

她们主动给予支持,支持这份梦想,支持这份继续探索关于“加强乡村儿童科学教育项目”的研究与学习。

无论是精神上的鼓励与倾听,还是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
无论是一篇文章的点赞或默默转发,还是直接提出的反馈与建议;
无论是几句简单的交流,还是一次深夜的通话沟通——
这些或长或短的互动,我都感受到难以衡量的善意与珍贵联结。

在这两三个月里,陆续得到了四五十来位公益和社会创新路上遇到的同事、朋友、姐妹、伙伴、师长的精神支持、经验分享,或资金上的帮助。

特别感谢几位女性长辈们的慷慨支持,那种信任和关切,其中一位女性前辈,在最紧急的时刻要决定是否能读第一年的时候,慷慨提供了资金救急——“希望在未来让爱传递下去。”

以及在最焦虑的时刻,感谢英国签证政策的灵活调整:只要在英满一年,重新申请学生签证时便无需再提供四年学费和一整年的资金证明。

“如果等到所有条件和资源都完备才出发,可能什么事都不会开始。”

是的,正是这近四五十位亲朋好友们的一起支持,与这项签证政策的人性化,有了第一年的学费和支持签证,让我可以迈出了继续研究与理想之路的第一步——哪怕实际上这意味着依旧还有第二第三年的学费以及这四年的生活成本和未知的未来。

感谢关键时刻给予托举的每一位朋友;
感谢政策的人性化,让一个新的开始成为可能。

曾思索和担忧该如何回报这些善意。
但她们说:“不要把这些帮助变成负担,专注研究,继续申请资金,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还记得几个星期前,跟在伦敦的一位学术姐妹朋友交流,过程中说将近三年多没有整觉,母乳喂养精力不好,想断奶,但过去没有机会分床睡时候,她竟然慷慨把其家里的钥匙给我,把她的床分享给我睡——并鼓励要好好恢复身体,专注学习和研究,为了家人为了理想。

因此从孕期之后,第一次拥有了一个“独自的女人的房子”,有了整觉后,感觉我的身体和状态真的又活过来了。

这些都是一部分。

我一次又一次地意识到,
在生长的道路上,

多么幸运,遇到这些家人、亲人、老师,同学,朋友......

如果没有家人、师友和伙伴的帮助与支持,
就没有今天的我和现在的开始。

就如在见证词中写下:

“神早已将这些人预备在我的生命中。
即使在危机与困境中,祂也从未离弃,
而是赐下超乎我想象的帮助与恩典。

祂让我明白:不是靠自己的挣扎努力,
而是靠祂的怜悯,我才能得以继续前行。

祂让我看见了祂所创造的人——那样多样、美丽和与众不同。”

所有的经历,写下的没有写下的获得的爱和帮助,

都会在当下或未来教会我:
如何去同理、慈悲、耐心、宁静,
如何向神祈求,向外打开心扉,
如何保持平常心,善待与包容自己,
如何面对差异时不强求改变,也保有边界,

如何在未来撑伞给人、给予支持和帮助。

心怀感恩与谦卑,
但也不要失去批判的眼光、改变的勇气与不被改变的锐气。

相信终会有一天,我能真正把自己放小放低;

会有一天,能像那些支持帮助过我的人一样,去支持和帮助我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

就先啰嗦写那么多了。很多经历是自己经历因此构成了我。所有的叙事都不全面和完整,只有自己和神最理解我们。。

说越多,就显出自己的智慧总是那么不足。

不要慌,不要怕,祝好。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Feng(Yetta) OuYang从中国乡村公益到伦敦的奇异恩典爱与相信|7年中国NGO全职创业经验|10年跨文化社会创新实践|UCL MA Education Gender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专注研究用STEAM教育推动女孩科学资本和能力发展
  • 来自作者

Testimony | Feng (Yetta) Ouyang

愿爱永不止息| 谢谢生命里的积极反馈者和守护者

而立之年后, 我的生命叙事